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症状 >> 心理学考点中小学生品德发展课堂群体管

心理学考点中小学生品德发展课堂群体管

 

时光不会欺骗谁,你只管安安静静地扎根,默默无闻地生长。十二月你好,继续沉淀自己,积蓄能量。

考点三十五:中小学生品德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规则对于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

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知中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或操作与关系)。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

(2)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或社会习俗的定向或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这一阶段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或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这一阶段的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或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仍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规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宜的条文可以修改。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或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或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2)?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有效的说服是提高道德认知的途径。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考点三十六:课堂群体管理?

(一)群体的概念.特征及对个体的作用

1.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人群)。

2.群体的特征

作为群体而存在的人群必须体现出三个特征:(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2)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3)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3.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去个性化(个体意识消退)

(3)群体的决策行为

①群体极化②群体思维

(4)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②服从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

(5)模仿与暗示

①模仿②暗示

(6)流行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动力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结果。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则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从众现象的产生。

3.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概念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2)课堂气氛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课堂气氛划分为:

①积极的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与祥和。

②消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③对抗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注意力指向无关对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基本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4.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发展变化决定于交往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第一,包容需要。第二,控制需要。第三,感情需要。

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2)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①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学生之间主要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dzz/201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