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究竟是什么?这似乎不应再是一个问题。因为从19世纪初开始,托马斯·杨、菲涅耳、马吕斯等分别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这等于对微粒说宣判了死刑。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麦克斯韦和赫兹先后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光的波动理论似乎已经完美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谈论“光的粒子性”呢?
不断发现和认识新现象,进而理解事物的本性,这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对光的研究也是如此。重新提出“光的粒子性”,恰恰展示了人类对光曲折的认识过程。科学在这里又一次转折……
具体是如何转折的,要从下面实验中的光电效应现象谈起。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发现
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尔发现,接收电路的间隙如果受到光照,就更容易产生电火花。这就是最早发现的光电效应,也是赫兹细致观察的意外收获。
后来这一现象引起许多物理学家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