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症状 >> 病例分享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1例

病例分享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1例

 

1资料

  

  患者,女,54岁,以“发作性头痛1周伴视野缺损3d”为主诉,于年9月17日入院。患者1周前打电话时情绪激动后突发头痛,为后枕部搏动性头痛,剧烈难忍,1min内达高峰,数小时头痛缓解,此后头痛反复出现,平均1次/d,医院予止痛、改善循环(具体不详)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3d前行走时出现双眼右下方视物不全,看不全文字及物体,持续约30min后自行缓解,恢复如常,此后反复发作,平均1次/d。行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病前2个月因“抑郁症”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早、午各1片至今。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检查:血压/58mmHg,心肺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常规血液检查及病毒标志物未见异常,风湿指标:血红细胞沉降率24mm/h,CRP、ASO未见异常。年9月18日颅脑MRIDWI示:左侧顶叶脑回高信号改变,MRA示:基底动脉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管腔不规则,成“串珠”样改变(图1,A-C)。

  

  诊疗经过:入院后诊断急性脑梗死,予奥扎格雷80mg/d、参芎葡萄糖mL/d静点,口服氯吡格雷75mg/d,治疗1周,头痛未缓解。根据患者颅脑DWI、MRA结果,修订诊断为“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予尼莫地平60mg/次,每天3次口服,1周后头痛完全缓解出院。出院后继续原剂量服用尼莫地平3个月,于年12月24日复查颅脑MRI及MRA(图1,D-F)均恢复正常。

  

  2讨论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cerebralvasocon?strictionsyndrome,RCVS)于年由CallGK及FlemingCM提出,又称Call-Fleming综合征,曾被命名为有伴雷击样头痛的可逆性血管痉挛、产后血管炎等。RCVS主要表现为多灶性、可逆性、节段性脑血管收缩,雷击样头痛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本病尚属少见病,国内报道较少,原因可能为①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雷击样头痛,并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颅脑MRI平扫及CT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或MRI平扫及CT检查发现异常,诊断“脑梗死”等,未进一步行脑血管评估,易漏诊。②部分患者血管像检查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极为相似,易误诊。本例患者以雷击样头痛为首发症状,首次颅脑CT未见异常,MRIDWI提示左顶叶高信号改变,结合视觉症状,病初误诊为急性脑梗死,通过MRA进一步评估血管,发现颅内多血管“串珠”样改变才避免漏诊。

  

  RCVS多中年起病,发病年龄为40~50岁,也有小于18岁患者的报告,女性患者占60%以上,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大10岁。关于RCVS病理生理学研究较少,目前一致观点为脑血管收缩能力失调,这种变化可自发产生(原发性RCVS),或者被内源性、外源性物质诱发(继发性RCVS),如:①服用相关药物:交感神经活性药物及缓解鼻粘膜充血药物(麻黄碱及伪麻黄碱),精神活性药物(大麻、可卡因、安非他明、摇头丸、大量饮酒、尼古丁等),5-TH再摄取抑制剂,免疫抑制药物,草药(人参等),血液制品。②有下列易感因素:妊娠,子痫,肿瘤,头部外伤,高钙血症,卟啉症,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corticalsubarachnoidhemorrhage,cSAH)。本例患者发病前因“抑郁症”服用2个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该药是否也可以诱发RCVS,需要进一步考察。

 

图1患者发病初期及3个月后MRI、DWI及MRA检查比较图A、D示:两次T2WI未发现异常;B示:左顶叶DWI脑回高信号(红色箭头),E示DWI左顶叶病灶消失;C示:MRA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多血管“串珠”样改变(红色箭头),F示:血管未发现异常

  

  RCVS主要临床表现:①雷击样头痛:几乎所有患者发病时均有头痛,大部分患者描述为雷击样头痛,剧烈的头痛突然出现,可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迅速(<1min)达高峰,疼痛性质多样,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1~3周内会反复出现,咳嗽、重体力劳动、血压突然升高、性交、排便等活动可诱发。②部分患者头痛同时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肢体无力、共济失调、视觉症状(畏光、偏盲、及失明)、构音障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同时,RCVS常并发脑出血、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rticalsubarachnoidhemorrhage,cSAH)、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RPLS)、脑水肿等,而缺血性脑卒中为最常见并发症,往往出现于发病2周内,其他并发症多在发病1周内出现。本例患者头痛4d后出现视觉缺损症状,DWI发现左顶叶高信号改变,提示存在缺血性卒中。

  

  国际头痛学会的诊断标准,于7年由Calabrese等提出:①DSA或MRA或CTA证实串珠样脑血管收缩;②除外动脉瘤性SAH;③严重、剧烈头痛,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体征;④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脊液检查:蛋白质<80mg/dl,白细胞记数<10/μl,糖正常;⑤3个月后复查,脑血管串珠样改变减轻或者完全缓解。

  

  RCVS影像学表现:MRI及CT平扫可正常,也可以出现如下情况:①可见DWI高信号,一般不能用单一血管解释,常于后部脑组织及分水岭区出现,可伴随RPLS表现;②可见局限1~3个脑沟内cSAH;③MRA、CTA或DSA见颅内主干血管或分支血管呈串珠样改变。DSA目前仍为金标准。MRA、CTA因其无创、价格低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小血管的显示准确性较DSA差,可能出现假阴性。双源CTA较普通CTA有较高分辨率、较快捷及低辐射量的优点。TCD虽然不具特异性,但也可作为检测脑血管血流速度反映血管收缩的发展过程。

  

  本例患者发现脑回样DWI高信号,不能单一血管解释病变,另无血管病危险因素,故需要进一步行血管像评估,确实发现颅内多血管串珠样改变。

  

  常见鉴别诊断如下:①部分RCVS患者可并发cSAH,故本病需要与动脉瘤破裂所致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鉴别,本病特点是反复雷击样头痛、出血量小,出血多局限于1~3个脑沟内,且血管像评估发现颅内多血管串珠样改变,无动脉瘤,而动脉瘤破裂所致SAH引起的血管痉挛多局限于破裂的动脉瘤附近血管。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LAIR)序列较敏感对发现cSAH较敏感。②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血管像检查结果极为相似,此病男性多发,病情不断进展,颅脑CT及MRI常见多发梗死灶,脑脊液检查示细胞数及蛋白数升高,多累及颅内小血管,脑血管改变不可逆,预后不佳。③其他可以出现雷击样头痛的疾病,如:小脑及脑室内出血、小脑梗死、颈内动脉夹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巨细胞动脉炎及垂体瘤卒中等。

  

  RCVS治疗首先要避免各种触发雷击样头痛的因素,如重体力劳动等,且避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药物治疗目前仍缺乏随机大样本研究,统计学上并未得出单独应用某种药物是有效的,但钙离子受体拮抗剂被认为是一线用药:①尼莫地平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物,有研究显示对缓解头痛及改善预后有作用,口服较常用,60mg/4~8h,治疗时间可能需要4~12周,也可静脉给药;②维拉帕米可能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SinghalAB等对例本病患者的研究提示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不良预后有关,目前已不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此外还有应用硫酸镁治疗产后RCVS的报道。本例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60mg/次,每日3次口服,1周后头痛缓解,维持治疗3个月,复查MRA血管恢复正常。

  

  本病预后相对较好,一般3个月内缓解。头痛症状缓解先于脑血管收缩,由于血管收缩的可逆性,大部分症状完全缓解,继发出血或梗死患者可能有遗留症状,国外也有报告因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

  

  (来源:张建辉,倪长伟,王莹,单宝帅,段卉,王颜颜,谭京,林永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12期)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dzz/18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