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
专项实验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
1.(1)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2)量程;分度值;(3)贴近;歪斜;(4)正对;(5)估读值;(6)单位。
2.(1)B;0.2;(2)0~3;A;(3)22.0;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1)减小误差;(2)0.1cm;(3)18.5cm;18.35cm;(4)18.52。
4.(1)0.5cm;2.7;2.75;(2)s;0.1s;39.8s;(3)1.50。
5.(1)误差;不可以;(2)丁;可以;(3)最小分度值;(4)丙;没有估计值(或没有估测分度值下一位);(5)12.82。
6.(1)B;(2)1.6;1.6×;(3)2.12;(4).5。
7.(1)C;B;用细铜丝线圈长度L2除以线圈圈数N,即得出细铜丝的直径D;
(2)DAEF或DEAF;(3)偏大
8.(1)减小误差;(2)0.1cm;(3)17.8cm,没有估计值;(4)17.82,0.;(5)小。
9.(1)甲;偏大;3.40;(2)0.92;0.73;减小误差;(3)偏大。10.(1)A;C;(2)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L2/n;(3)ACD。11.(1)A;C;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2)DEBF;(3)。12.(1)E;用铜丝线圈的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2)A;(3)大头针的质量。13.(1)A;C;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2)DBEC;(3)大。14.(1)A;C;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2)DEBC;(3)5.00;0.16。15.(1)n/d;Lsd/n;(2)πs(R2﹣r2);(3)nπ(R2﹣r2)/d。16.测量步骤为:(1)用刻度尺先测出科学课本的厚度为H;(2)数出科学课本纸的张数为n;(3)计算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h=H/n。二.综合能力题(共2小题)
17.(1)CADB;(2)L;(3)由于细铜丝直径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不能直接测量。18.(1)纸筒横截面的半径R和卷轴的半径r;(2)L=π(R2﹣r2)/d专项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1.V=;刻度尺;停表;实验数据: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5
56
时间t/s
3.0
2.8
5.8
平均速度v/(cm?s﹣2)
15
20
17.4
(1)小于;变速直线;(2)减小;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2.(1)加速;(2)0.75;0.50;(3)C;(4)<。3.(1)刻度尺;;(2)小;小;(3)D。4.(1)v=s/t;停表;(2)较小;时间;(3)C;(4)v3>v1>v2;(5)偏大。5.(1)v=s/t;(2)小;延长;(3)8.80;0.;(4)错误。6.(1)26.0cm;4s;(2)v=s/t;(3)小;(4)方法1;0.15;(5)变化;(6)增大斜面的坡度。7.(1)小;便于测量时间;(2)停表;v=s/t;(3)上半程AC
下半程CB
全程AB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8.(1)变速直线;(2)小;时间;(3)0.12;(4)大;(5)将斜面向右移动,改变斜面的倾角。9.(1)v=s/t;刻度尺;秒表;0.50;(2)0.40;(3)0.67;(4)变速直线;(5)小;长;(6)大;小。10.(1)v=s/t;(2)偏小;(3)大于;(4)(S1-S2)/(t1-t2)。11.(1)v=s/t;(2)较小;便于测量时间;(3)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能够自由滑下;(4)大;(5)0.3;变速;(6)增大斜面的长度。12.(1)v=s/t;(2)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3)45.0;0.5;(4)大于;(5)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6)C。13.(1)丁;(2)2;相同时间比路程;(3)v=s/t;下落高度;(4)C。14.(1).v=s/t(2).刻度尺;停表;组合法。(3).使小车获得速度;(4).确定终点位置,准确的测出小车运动时间;(5).4.00;车头;车头(6)偏大;路程测量值偏大;v=s?L/t。(7)大(8)偏小(9)较小;时间;斜面的倾角小些,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间长些,便于测量;
(10)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过小,会造成各段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11)增加斜面的长度 (12).不正确;所测试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时间。(13)越大;变速(14)减小误差;同一位置(15).不同;相同;时间
15.(1)方案二;因为在方案一中,测试者的眼睛要同时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