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演变
影像
1、CT平扫:出血表现基于密度
A:CT平扫呈高密度团块(50-70HU)
B:血肿周围发生脑水肿并持续数天
2、MR:基于T1和T2信号特征进行颅内出血分期
A:血肿中心部分变化较周围慢
B:因此,血肿的信号变化从周边开始并向中线部位延伸
病理学
1、最常见: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外伤,出血性脑血管畸形
2、常见: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凝血病,血液系统病变,药物滥用,肿瘤(胶质瘤、转移瘤)
临床问题
1、高血压及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A:近几十年来,与抗凝药物相关的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显著增高(达20%)
B:华法林抗凝剂应用所致的脑出血=更高的死亡率(3个月内死亡率是其他原因的2倍)
2、常见体征和症状
高血压(90%)、呕吐(50%)、意识障碍(50%)、头痛(40%)、癫痫(10%)
3、预后情况取决于血肿大小,发病时意识障碍程度以及血肿的发生部位
A:35%-52%的患者在1个月内死亡(其中50%患者在发病2天内死亡);59%患者在1年内死亡
B:大血肿(>30ml),在CT上平扫上表现未见漩涡征,死亡率更高
C:活动性造影剂外溢患者,死亡率更高。
诊断要点
1、急性血肿在CT上表现为密度明显不均匀,提示血肿还在进展,死亡率高
2、漩涡征,造影剂外溢提示血肿进展,死亡率高。
自发性非外伤性颅内出血
术语
1、原发性颅内出血(primaryICH,pICH)
2、急性非外伤性颅内出血(ICH)
影像
1、急性圆形或类圆形脑内血肿
2、几厘米微量出血至大量ICH
3、pICH的常见出血部位
A:高血压: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小脑
B:淀粉样血管病:脑叶
C:动静脉畸形:任意部位
D:海绵状血管畸形:任意部位
E:静脉窦血栓形成:皮质下脑白质
F:肿瘤性:任意部位
4、首选检查方法:CT平扫
A:如果高血压合并纹状体内囊出血:暂缓检查
B:不典型血肿:CTA或MR/MRA
C:不典型血肿或病史不明确:MR(T2*,DWI,C+)
D:经临床检查提示为血管性出血:CTA/MRA
E:静脉性栓塞:CTV/MRV
病理学
1、青少年,<18岁血管畸形(约50%)>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病、静脉性栓塞、肿瘤
2、年轻成人,<45岁血管畸形、药物滥用、静脉性栓塞、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血管炎、肿瘤。
临床问题
1、约15%的急性脑卒中由ICH引起
2、治疗:控制颅内压、脑水肿
3、符合临床指征时进行血肿清除
4、出现“点征”说明存在活动性渗血,提示血肿在增大,临床预后不佳
5、1年内死亡率近60%
高血压性颅内出血
术语
1、高血压性颅内出血(hypertensiveICH,hICH)
2、继发于系统高血压的急性非创伤性颅内出血
3、是脑卒中的第二常见病因
影像
1、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CT平扫
2、CT:突发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团块
A:纹状体内囊:壳核/外囊(60%-65%)
B:丘脑:(15%-25%)
C:脑桥、小脑(10%)
3、多灶性“微出血灶”(1%-5%)
4、混杂密度(凝血障碍,活动性出血)
5、其他表现:脑室内积血、占位效应、脑水肿、脑疝
6、MR信号强度(根据血肿时期不同而表现为多样性)
A:超急性期(<24h):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
B:急性期(1-3天):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低信号
C:亚急性期(数天后):T1WI呈高信号,T2WI长呈低-高信号
D:慢性期(数周至数月后):在T1WI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
主要鉴别诊断
1、脑淀粉样血管病
2、出血性肿瘤
3、凝血障碍
4、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5、药物滥用(特别是年轻患者)
6、血管畸形(老年患者罕见)
临床问题
1、高血压是所有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10%-15%的脑卒中患者有hICH
3、40%-50%的非创伤性ICH是由hICH引起
4、40-70岁患者自发性ICH的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
5、10%-15%自发性ICH的高血压患者,患有潜在的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