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脑死亡』的科普一直都很烂。」
陈忠华,我国「脑死亡」科学概念推出及临床实践第一人,曾任华中科技大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今天故事的主角。
「脑死亡在我国是一个被滞后半个多世纪的临床治疗终点问题。」
从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学院外科工作近10年后,年,陈忠华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身份回国。
彼时,我国医学界对现代临床死亡问题避而不谈,大众,甚至专业人员对「脑死亡」更是陌生抵触。「听说某某会议与死亡有关,都会觉得晦气,避而远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动「脑死亡」,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我的所学不允许自己在已知患者脑死亡的情况下,依旧持续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侵入性操作。按照现代医学标准,这显然是对死者不敬。若家属坚持,我会劝其终止治疗或转院。」
年对陈忠华,也许对我国现代临床医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陈忠华一鼓作气掀开了我国「挑战临床治疗终点」的幕布:带领组建华中科技大医院脑死亡协作组,完成我国首例成年人「脑死亡」判定与终止治疗;首例儿童脑死亡判定及终止治疗;首创脑死亡动物模型,用于教学与科普。
这些「第一」仅仅只是起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对医生、对患者、对大众的科普教育,以及对伪科普的纠偏,「谁都喊着『脑死亡』三个字,但真没有几人能深入浅出地说个明白。」
被呼吸机掩盖的真相
在呼吸机出现之前,临床医学以「心跳停止」作为既定俗成的死亡判定标准。但这通常不精准,常有「假死」的情况出现,这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比利时画家安东·尼韦尔茨画作「医生判定的死亡」,一位疟疾假死者从棺木中爬出来
设想一位死于疟疾的人,突然从棺椁中爬了出来,是怎样的场景?(历史上的确出现过)
为防止此类事件毫无预警发生,「安全棺材」就应运而生。它的作用原理听起来滑稽可笑,在棺木系上一只铃铛,绳子另一端握在死者手上,若有「假死」情况出现,被埋的人只需拉动绳索,坟墓上方的铃铛便会发出预警或者飘起一面小红旗,这样就避免了活埋惨剧的发生。(但如果发生在深夜,守墓人睡着了,那就........)
安全棺椁的设计原理图
当呼吸机问世后,临床上的治疗终点发生了量变——人即使没有自主呼吸,也能辅以机械通气维持「生命」体征。这不禁吸引大批学习这门先进技术的朝圣者,其中就有来自法国的神经学专家Mollaret和Goulon。
在近代医学史上最著名的一篇论文La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