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时间窗的限制,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为更多脑卒中患者带来希望。医学界有幸邀请陈会生教授分享了相关内容。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2点缺陷值得注意
接受再灌注治疗的人群较少
迄今为止,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仍被认为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缺血脑组织早期获得再灌注,可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得到缓解。由于受时间窗的限制,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率非常低,仅为2.4%。因此,扩大再灌注人群范围是神经领域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新的指南与理念正在慢慢弱化“时间窗”的概念,更加强调“组织窗”:超时间窗的患者,在影像学指导下有选择性地溶栓和取栓是有获益的。
再灌注治疗后出现残疾
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尽管是最有效的办法,但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据统计,静脉溶栓成功率为30%-40%,也就是说10名患者里,只有3-4名患者拥有良好的功能结局,还有5-6人可能出现严重残疾;而血管内治疗后,良好的再通率是80%,也就是说名患者里,有80名患者再通良好,但这80名患者里,也只有50%患者功能结局良好。因此,接受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后真正达到良好功能结局的人群数量并不令人满意。
3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缺血组织器官血流恢复后,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和代谢障碍以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不可逆损伤的现象。通俗来讲,这个概率相当于庄稼缺水时,再将大量水灌注进入之后,对庄稼结局有影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自由基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这些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破坏,使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而不可逆转,即发生再灌注损伤。
3多靶点药物,可以降低患者的再灌注损伤风险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活性氧生成增多、炎性介质、Ca2+超载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阻断单一途径并不能有效抑制损伤。从策略上来讲,类似于鸡尾酒疗法的多靶点干预,对神经损伤的多个途径产生阻断作用的方案,才能够阻断损伤的进一步发生。当然,减轻损伤最重要的还是早治疗,结局也会更好。
4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兼顾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希望
7月30日,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脑血管病领域1类创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获批在中国上市,也是近5年来全球唯一获批销售的脑卒中新药。一项约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参与的随机、双盲、阳性对照、头对头比较的III期临床研究表明,对比依达拉奉注射液,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显示出明确的疗效优势,且临床安全性相似,并大幅度将现有治疗时间窗从24h延长至48h,对国内脑卒中治疗意义重大,为患者带来福音。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跟它的药理机制作用有关。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以4:1的比例配伍了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活性成分,不仅能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还抗炎及保护血脑屏障等多重作用机制,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引发的脑神经损伤。
目前,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主要用于不能接受溶栓/取栓治疗的患者,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如在患者血管开通中、后给予此药,可能帮助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如在患者开通前给予此药,可能会延长患者的时间窗,争取更多治疗机会。当然,这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证实,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专家简介陈会生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辽宁省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脑卒中质控中心主任。
辽宁省脑血管病临床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及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产业分会副会长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分会常委
中国卒中学会高危人群管理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培训委员会委员
卫计委脑防委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常委
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及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