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近日,《呼吸界》后台收到了一位患者朋友的求助,让我们非常揪心。这位患者今年只有22岁,但他15岁就被查出极重度肺功能障碍,17岁被告知只有做肺移植才有希望。就在他犹豫之时他发现了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干细胞治疗,从此他怀着希望,努力学习,每天戴着制氧机上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广州药科大学录取,但他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不得不休学。
当他得知广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李时悦教授正在牵头展开干细胞移植技术用于慢阻肺病治疗的研究时,他迫切地想了解关于这项技术的进展和临床效果。
我们知道,这也是很多慢阻肺病患者的期待。为此《呼吸界》记者对李时悦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研究目前仍处注册临床研究阶段李教授介绍,目前的支气管基底层细胞制剂移植临床研究是自体回输,且只回输一次,将来有可能会进行异体回输的研究。移植的过程相对简单,医生通过支气管镜,刷取一些患者气道黏膜,在体外进行培植,分离支气管基底层细胞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分离纯化并大量扩增,再通过支气管镜送达到支气管肺部,通过干细胞的移行到达支气管或者肺泡损伤的地方来进行重构再生,达到修复慢性支气管炎、肺泡结构受损的目的,从而改善包括肺功能等各方面的作用。前期临床探索证明,通过这种治疗对患者的弥散功能是有帮助的,统计学也是有意义的。
李教授说,前期临床研究已显示,该方法目前安全性好,由于目前该临床研究刚刚开始,临床疗效等方面的指标正在观察中。因疫情原因,该项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临床研究的进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的信息尚待观察。
再生医学是逆转慢阻肺病的希望李教授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引起的,以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WHO预计年慢阻肺病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慢阻肺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壁重构和肺部结构的破坏。研究发现,基底细胞和AT2有助于慢阻肺病的修复。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目前医学上非常有前景的新兴学科,还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干细胞治疗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是继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第三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机制使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达到利用干细胞修复的受损组织与器官的目的。我国目前已开展的干细胞治疗疾病有脊髓损伤、脑卒中、大脑损伤和大脑性麻痹等。
李教授表示,从逆转慢阻肺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角度来看,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的慢阻肺病患者,再生医学能给患者带来希望了。
支气管基底层细胞移植可以直接修复试验动物的受损肺脏李时悦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已开展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阻肺病治疗的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非造血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广泛存在于骨髓、脐带组织、脐血、外周血、脂肪等组织中。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改善肺功能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成熟的肺组织大约由40多种细胞构成,在这其中有一些具有一定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组织细胞,统称为内源性肺干/祖细胞,如位于气管内的基底层细胞和导管细胞,以及位于细支气管肺泡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等等,研究表明这些内源性干细胞在慢阻肺病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李时悦教授介绍,目前他们开展的是支气管基底层细胞移植。支气管基底层细胞是位于支气管基底层的一类细胞,特异地表达Krt5抗原,具有类似于成体组织干细胞的活性。它们的分裂和迁移都比较活跃,能够不断的产生新的细胞补充死亡的其他类型上皮细胞,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可以直接修复支气管和肺泡结构。目前证实支气管基底层细胞移植可以直接修复试验动物的受损肺脏。
李教授表示,基底层细胞与间充质细胞不同,间充质细胞侧重于免疫调节与改善微环境,而基底层细胞则更多发挥再生的作用。目前,基底层细胞移植用于慢阻肺病治疗的研究,在国内推进的速度相对较快,中国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希望招募患者患者入组条件:
1、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
2、患者必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有相对稳定的气道阻塞,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
3、肺弥散功能DLCO小于预计值60%
4、规律使用慢阻肺病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且病情稳定4周以上
5、能耐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
报名可以联系项目组冯老师:
*文章首发于《呼吸界》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