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医院 >>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六期卒中绿色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六期卒中绿色

 

8月9日,第六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医院十楼多功能会议厅举行。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以“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培训”为主题进行讲解,医院各科室部分主任、医生及护士参加了此次大讲坛活动。

▲张琪博士介绍“卒中绿色通道”的重要性

01Why?延误1分钟=死亡万个神经元

众所周知,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张琪博士指出,脑卒中是一种急症,时间就是大脑——抢救脑卒中患者,就是与时间赛跑。未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区每分钟将有万个神经元死亡,早期溶栓再灌注治疗有利于挽救可逆性脑损伤。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每增加15分钟耽误时间,无残疾生存的可能性就下降10%——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恢复越有帮助。

02How?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卒中绿色通道”目前,国内外均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到溶栓开始的时间,即DNT时间(Door-to-needletime)定为1小时,如何在短短1小时内完成挂号、就诊、神经功能评估、心电图、血液化验、头颅CT、取药配药等繁杂的过程,医院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只有建立救治绿色通道,统筹安排,才能节省时间,达到DNT要求。“核心问题就在于由‘以医生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张琪博士说道。

张琪博士介绍,目医院已成立脑血管病科(7B病区),专门设立了脑卒中急诊,配置多名能独立完成静脉溶栓的卒中医生值班,另有2名具备独立开展取栓治疗能力的神经介入治疗师,可全天候(7天*24小时)待命。搭建了集院前急救、专科救治、院后管理为一体的多学科、多模式“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该项目成功获评首批上海市“创新医疗服务品牌”。

03“卒中绿色通道”案例展示

黄某某,女,67岁,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

案例展示1

15:30患者入睡。

2

16:00被家属发现异常,紧急送院。

3

16:25到院预检,轮椅送至诊室,急诊查体:NIHSS5分。

4

16:36头颅CT,排除出血,查体,即刻谈话。

5

16:53rt-PA团注。

6

17:20症状完全改善,查体:NIHSS0分。

7

18:00静脉溶栓结束。

8

18:45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

9

19:00进入监护病房,查体:NIHSS0分。

最近,医院卒中绿色通道收治了一位67岁的女性脑卒中患者。患者从入院预检到进行rt-PA团注(静脉溶栓),耗时仅为28分钟,即DNT:28min。经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1]从入院时的5分降至0分,转危为安。

随后,张琪博士还就卒中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医院申报建设卒中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互动讨论环节,针对患者鉴别诊断、门急诊快速衔接等问题,张琪博士与神经内科ICU主任陈林、门诊部主任罗佳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陈林主任发表见解

▲罗佳主任参与讨论

04脑卒中救治需要“化学融合”

今年以来,医院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由“”(1.0版)迈向“”(2.0版)。其中,脑血管病科、功能神经科2个学科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张琪博士看来,优化脑卒中救治,不是神经内、外科与相关学科简单机械的“物理拼凑”,而是将全院脑血管病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建立起一个包含急性期救治、早期康复、二级预防、随访宣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学科联合体系,突出通过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实现院前与院内的无缝对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体系内各部门、各专业的“化学融合”。

此次大讲坛活动,通过学科前沿动态和临床经验分享,大家探讨交流、各抒己见,对建立和不断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重要性达成基本共识,熟悉了相关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综合性脑卒中量表。NIHSS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本期编辑:布衣、Blue

你可能还想看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五期)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取栓的适应症选择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堂(第四期)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流程和规范

■探索颅内支架的前世今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三期精彩继续

告诉别人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cs/203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