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眼前突然一黑,很快又恢复正常的情况?
这种症状医学上称之为“一过性黑曚”,如果您有过类似的症状,千万要引起注意,这可能是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症状!
所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局部脑组织或视网膜发生短暂性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缺血,导致发生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
其发作有着持续时间短(常为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小时)、CT、MRI影像无责任病灶,且发作过后一般不遗留后遗症等特点。一过性眼前发黑,即是视网膜发生的短暂性缺血发作,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事件,然而因为TIA具有发作时间短、症状轻、不遗留后遗症等特点,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症状已消失,人们往往对它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表明:TIA患者在发病后第2天脑卒中发病率达3.5%,发病后1周脑卒中发病率达5.2%,发病后1个月及3个月脑卒中发病率分别高达8.0%及9.2%,是脑卒中发病的“潜伏的洪水猛兽”!
临床上很多急性脑卒中患者之前都有过一次甚至多次TIA发作的病史,因为被患者及家属“低估”,而错过了二级预防的最佳时机。实际上TIA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信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既然TIA如此重要,迫切需要我们了解它的临床表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等危险因素。
TIA常突然发病,根据受累血管不同其临床表现常不同,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时可有一过性黑曚、同向偏盲、肢体无力或出现面瘫、舌瘫、肢体的感觉障碍以及失语、失用、空间定向障碍等症状;
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时常有眩晕、复视、眼球运动异常、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平衡障碍等症状,也可出现突然跌倒、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等症状。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短时间内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明显后遗症时,患者及家属也应该高度重视,医院就医。
黄燕教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设立为“世界卒中日”,为了提高民众对脑血管病的知晓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也为了向更多中老年朋友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
卒中预防一小步,生活质量一大步!!!
对于TIA,二级预防是减少其复发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越早开始预防,其效果就越好。在二级预防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是预防脑卒中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过如下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可见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非常之大!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健康饮食主要是营养均衡,过多摄入胆固醇和脂肪酸将造成高脂血症,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高盐饮食能导致高血压是比较明确的;低钙饮食不但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还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饮食要尽可能做到“三低两高”,即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高钙、高维生素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饮食清淡,减少脂肪、食盐、糖类的摄入。
平时注意适度锻炼身体,以有氧运动为宜,避免久坐不动。有氧运动要掌握“原则”,即每天至少运动1次;每次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确保不少于5天;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年龄。运动心率的算法为:运动刚结束时数脉搏(心率)15秒,再乘以4即得出1分钟的脉搏。
如果运动后时间稍长,在查出的脉搏数上再加10,就是运动时的心率了。通过健康饮食即适度锻炼身体,保持理想体重,避免肥胖及超重。吸烟者尽可能戒烟,饮酒量大者逐渐减少饮酒量。如果年龄达到40岁,无论平常有无不适,建议每年健康体检1次,以早期发现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尽早开始一级预防。
二、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如果明确有血压升高,且通过上述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仍不能控制的,就要开始药物干预了。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90mmHg,如果伴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如降压治疗可以耐受,血压建议进一步降至/80mmHg。切记血压控制理想后,不要突然停药!突然停药,会造成血压剧烈波动,忽高忽低的血压比单纯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更大。
三、控制血糖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血糖仍不能降至正常,则需要药物控制血糖。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低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低于7.0%。
糖尿病目前可控制,但无法根治,降医院就诊,勿轻信保健品、偏方、秘方等,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突然停药。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过程中,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平时备好应急食物,一旦发生低血糖,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四、控制血脂
高血脂也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论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将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或比基线水平下降50%,二级预防会更加有效。
目前只有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常用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被证实能明确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而且安全性好,是降脂的首选药物。大部分血脂异常患者服用降脂药4-6周后,血脂可降至目标值,很多人认为血脂一旦达标就是“治愈”,会擅自停药或减药。
但事实上,服用降脂药的目的,在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多项研究表明,服用降脂药时间越长,获益越大。对于少数患者服用降脂药后血脂降得很低,可考虑将药物的剂量减半。药物减量后4-6周要复查血脂,以明确血脂是否仍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五、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药物治疗是预防脑卒中或TIA发生及复发的重要环节,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是药物预防的“重中之中”。对于发生过明确心梗、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终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复发风险,建议非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及TIA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复发。
卒中预防一小步,生活质量一大步!面对TIA,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和长期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是预防脑卒中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提醒:老年人一旦出现了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等情况,哪怕只发生过一次,或者持续的时间非常短,都应该及时就医,而且建议挂号急诊科。
专家介绍
黄燕
广东省名中医、教授
黄燕,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医院副院长、脑病科大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客座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脑病学专家任继学、刘茂才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
黄燕教授主攻中医脑病尤其是中风方向研究,提出中风病是“脑中血海失常”的观点。围绕着中风病,连续3次主持国家攻关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重点攻关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厅局级成果奖7项。发表专业论文70多篇,著作十多部专业著作。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高教厅“南粤教坛新秀”,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无限极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家突出贡献奖、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等荣誉称号。
专家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内科及其他内科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等)、眩晕、头痛、痴呆、癫痫、失眠等。
出诊时间:每个月第一周周五下午(限10个号)
地点:广医院·门诊楼三楼名中医馆
预约方式:
1、-/;
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