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科普片--不等中风来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脑梗塞概念
脑卒中即中风,分为脑梗塞和脑出血。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又无充分侧枝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征候群
脑梗塞的病因
1、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2、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脑梗塞的分类
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三种类型,而脑血栓形成是其最常见的类型
发病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因素
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非常敏感
脑血流中断30秒即发生脑代谢改变,1分钟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超过5分钟即可造成脑组织梗死
梗死病灶
急性梗死病灶分为中央坏死区(脑细胞死亡)和缺血半暗带(脑损伤为可逆性——急诊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再灌注时间窗:6小时
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的时限,则脑损伤可继续加剧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
急性期诊断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5)病因分型?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在医院医生的配合护理措施
1、脑梗塞偏瘫护理措施
应注意定时给病人翻身、拍背,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并轻轻按摩被压过的部位,尤其是骨骼较突出的部位,如脊柱、骶尾部等。翻身的频率一般在2小时左右。如果发现已有皮肤破溃要及早处理。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换尿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并扑上爽身粉。
2、吞咽困难护理措施
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
对于患者神志不清或昏迷,应尽早采取鼻饲以保证患者营养
3、病情变化的观察
脑梗死病人起病相对较缓慢,起病时症状较轻,多数不会有意识障碍。如果堵塞的血管较大,脑组织坏死的面积大,脑水肿明显时,病情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进行性加重。病人可能逐渐出现嗜睡,严重者可进入昏迷。病人瘫痪肢体力量是否逐渐变小甚至完全不能活动,精神状态如何,如发现病人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对危重病人要记录每天进食进水的量、尿量等,以便医生参考。
4、脑梗塞情绪变化护理措施
脑梗塞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及语言能力,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病人情绪激动。
预防
积极寻找血管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
控制血压
控制糖尿病
降血脂
戒除烟酒、肥胖治疗心脏病等
出院指导
a.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b.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c.老年人早晨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
d.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e.长期卧床病人预防褥疮的最好方法是勤翻身,条件许可,应给病人使用气垫床。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医院沈北院区
急诊科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