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症状 >> 脑缺血脑中风中医辨证施治

脑缺血脑中风中医辨证施治

 

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94655.html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占脑卒中60%~80%),其时间划分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基本等同于中医学“脑中风病”范畴,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为主症。本病起病急,变化快,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常见疾病。随着医学的进步,我国的中西医在AIS的临床研究方面均获得了较大进展。为此,国家卫计委急诊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世中联急症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国内众多的知名专家,经过反复研讨,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由急诊专家拟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于年4月全文发布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上。本文重点就共识的中医内容进行解读和说明,并探讨在西医疾病共识加入中医内容的意义和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共识在制定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了读者绝大多数为西医急危重症同道,因此在介绍中医内容时,本着简单、易于指导的原则制定。但是在解读中,还是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分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脑中风的病因,历代均有不同的学说思想。从脑中风的发展史来看,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主要观点即“内虚邪中”。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为脑中风的发生,是由于机体正气亏虚,风邪乘虚入中,留滞经脉,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出现半身不遂等。唐宋以后,医家则多从“内风”探讨病发成因:如刘河间的“心火暴甚”理论,朱丹溪的“湿热化痰生风”理论。明清时期,张景岳的“内伤积损颓败”理论,张锡纯的“五内大虚”理论等,均从不同方面描述了脑中风内因的产生发展。至现代,结合临床诊疗,中医家们认为中风病的产生,既有外风的作用,同时也不能离开内风的化生,中风的发生常为外风引动内风,共同致病,风邪是本病发生的最重要病因。内伤则包含众多,诸如痰饮、瘀血、素体体质、情志、饮食等,均可从人体内部滋生,从而诱发脑中风。在一项对份现代中医名家治疗“脑中风”的医案分析、规范化处理及研究后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中医学家认为脑中风病因以痰饮、风邪、瘀血、素体阴虚等最为常见。

目前认为气血逆乱、升降失司为“脑中风”病变的主要内在机制,而随之产生的“痰、火(热)、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原因。“痰”是“脑中风”病机中的重要一环,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多食肥甘,化生痰浊,易致“脑中风”。书中描述的“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为其真实写照。清代陈士铎亦认为“脑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中医的“痰”与西医的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而血脂代谢异常是AIS发病的重要因素。“痰”不仅可单独致病,还可与风兼夹,化火生瘀。体素有痰,外风入中,易与痰搏结,闭阻气血;痰浊素盛,风阳内动,风痰相搏,窜扰经络,脉络不畅,均可导致AIS。在一项对例“脑中风”患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脑中风”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痰饮和瘀血也是经常相兼为患,认为痰瘀互结则是“脑中风”发病以及进展的基本病机。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最新认识,共识指出缺血性脑中风复杂多变的病机,与脑缺血局部的炎症、损伤、微循环密切相关,其核心为“元气虚损为根本,痰瘀互结、痰热生风”。

2辩证分型及治疗

辨证施治内容是共识中医部分的核心所在,当初制定共识时,考虑到共识的读者更多是西医危急重症同道,因此并未将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表现一并纳入,而是简要地以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将患者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但是,从读者的反馈来看,这样的分类略简,而且目前的很多西医急重症同道们也是精通中医的,很有必要通过本次解读,进一步阐释中医部分的分型论治。

中医辨证分型,国内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已有数项临床研究证实,在“脑中风”急性期,证候的分布与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中以风痰瘀阻证患者最多,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阴虚动风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与中医的痰湿证候联系更为密切,在不同的疾病发展时期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现代文献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热腑实、风痰阻络、风痰上扰、痰瘀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肝阳暴亢证为常见七类证型。

本次制定共识时,除参考了上述对辨证分型的研究外,还参考了相关学会、委员会制定的一些指南、教科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共识的急症处理是以溶栓、机械取栓及规范抗血小板治疗为基石,而溶栓、取栓后24~48h内,是否应在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治疗,目前并无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会有进一步获益。因此,对中医学界共识的脑中风“血瘀”理论及相关辨证分型未作详细阐述,但这并不是说AIS无瘀血征象,不能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对共识的中医辨证分型,我们首先按照传统的方法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划分依据为“是否存在意识障碍”。中脏腑如再进一步进行细分,又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大类。闭证是指疾病在急剧变化过程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而出现的脏腑功能闭塞不通的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闭、肢体强痉。脱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阴阳亡脱,主要临床表现为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二便自遗、肢体瘫软、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等五脏衰败征象。

“闭证”可包括痰蒙清窍证和痰热内闭证。前者以意识障碍,伴有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为临床主要征象。后者以意识障碍,伴有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临床主要征象。治疗上痰蒙清窍证以涤痰汤为代表方,药用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痰热内闭证以为羚羊角汤加减或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味有羚羊角、钩藤、桑叶、贝母、竹茹、生地黄、制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等。

“脱证”主要是指“元气败脱”证,以意识障碍伴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为征象。常用方药为参附汤加味,药用人参、附子、五味子、甘草、山茱萸等加减,频频灌服。

“中经络”可包括风火上扰、风痰阻络、痰热腑实和阴虚风动四个证型。风火上扰证以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为临床征象。常用方药为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风痰阻络证以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为征象。常用方以复元醒脑汤、化痰通络方加减,药用石菖蒲、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痰热腑实证以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为征象。常用方药星蒌承气汤、大承气汤等加减。药味选用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厚朴、枳实、胆南星、瓜蒌等。阴虚风动证以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方以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生、熟地等。

当然,由于“脑中风”病因病机繁杂,相互交错,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时并不能机械地死板硬套地按照上述辨证分型治疗,而是应按共识中指出的那样,将“清热解毒、解毒通络、化痰通腑、醒脑开窍”等数法并用在治疗组方内,方可获良效,这一点已在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

脑中风的治疗及方药

“救风丸”散仅供参考

牛黄2克,麝香2克,天麻克,钩藤,菖蒲各克,石决明,罗布麻,鸡血藤各克,柴胡,丹参,牛膝,路路通,赤白芍各克,半夏,茯苓,薏米仁,青风藤,伸筋草,透骨草各克,威灵仙70克,黄芪60克,防风,甘草各50克等中药。

化痰开窍,祛风,活血化瘀,息风止痉。主治脑中风“脑出血,脑梗塞,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

一次1丸,一日3次。

用此方治疗“脑中风”病例。

科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人群或者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应了解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例如,高血脂的病人,严禁摄入动物油,尽量食用植物油,宜选用含脂肪少的食物,避免食用含脂肪多的食物如肥肉、鸭、鹅等,进食油炸粘腻的食物。

2.运动可减少脂肪堆积、降低血糖,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综合素质。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乒乓球、游泳、划船、球类等。其中甩手倒退走、慢跑等运动安全简便,适合中老年。病人在运动时要掌握好强度,循序渐进,每次30~60min,每日一次。

3.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潘生丁等,以改善脑循环。同时还可选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增加脑流量的药物,如尼莫地平和脑益嗪等。伴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有效控制血糖;伴有高血脂的病人除了调节饮食结构外,还应尽早使用降血脂药物。

4.正确认识疾病,以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5.经过综合治疗,病人肢体的活动功能大多能恢复,但也要经常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上肢的功能可将双手撑于身后,使髋部尽可能向前挺出,并伸展整个脊柱。下肢肌力的锻炼方法可步行上下楼梯,试着用足跟蹬地;仰卧时双腿可在空中蹬自行车,或臀部抬高做桥式活动等。

6.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过度操劳,保持情绪稳定,调整心态,增添生活情趣;还要注意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

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dzz/19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