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明星代言产品的现象十分普遍,消费者们通常认为某位明星演技好、长得帅,那么他的品德也会很高尚,为人诚信,代言的产品一定会好。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是()。
A.社会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 从明星演技好推导出代言的产品也一定会好,一好百好的效应属于晕轮效应。如果改成“一提到明星就是长得好,或者演技好”属于刻板印象。再比如提到山东人豪爽也是刻板印象。2.下列人物与其著作属于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是()。
A.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B.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C.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D.房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在19-20世纪20年代之前,A项在年出版,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B项是发展时期的代表,廖世承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籍。D项房东岳第一次翻译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C项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在幼儿园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苗苗会用手把自己眼睛遮起来,她认为自己看不见别人,别人也看不见自己。这说明苗苗的思维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 题干强调苗苗以自我为中心,属于前运算阶段,“三山试验”中强调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4.维果斯基提出内化学说的理论依据是()。
A.发生认识论
B.最近发展区学说
C.心理发展观
D.工具论
↓↓↓↓↓↓ 内化学说的理论依据是工具理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高级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人是靠语言去内化知识,比如:大家在听课,靠老师的语言和自己内心的语言去消化吸收知识。
5.刚进入初二的小慧总是希望摆脱家人的控制,不喜欢被人看作“孩子”,喜欢独自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小慧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自我同一感
D.勤奋感
↓↓↓↓↓↓ 中学阶段的小慧属于自我同一性的阶段,这是青年期的阶段。小学阶段对应培养勤奋感的阶段,叫做学龄期。自我同一性也叫作“自我同一感”,是对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认识。
6.小花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容易受到其他组员的影响,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其他组员不同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小花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 场依存型是依据他人的标准,场独立型是自己的标准。整体型就是整体看问题,序列型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做题的时候是按照题目序号一个一个去做,这是序列型。也有同学先做简单的后做难的题目,统揽全局。统筹兼顾,这是整体型的表现。7.课上小组讨论时,立立十分害怕在小组中被其他同学注视,一旦发现同学注意自己就觉得不自然,也不敢抬头、不敢与同学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立立这种心理障碍属于()。
A.强迫症
B.抑郁症
C.广场恐怖症
D.社交恐怖症
↓↓↓↓↓↓ 害怕和别人交谈属于“社交恐惧症”,这道题比较简单。广场恐怖症指的是害怕空荡荡的东西,比如:大片水域,无人的街道等,面积很宽广的地方。
8.新转学的小瑾十分胆小,很害怕和同学交流。因此,张老师课后经常鼓励小瑾,让她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慢慢的小瑾变得自信、开朗活泼。该案例中张老师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惩罚法
D.肯定性训练
↓↓↓↓↓↓ 肯定性训练又叫做自信训练,包括三种方式:请求他人帮助,拒绝别人的无礼要求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鼓励不是奖励,如果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瑾进行表扬,这是强化法。题干强调老师先鼓励,然后小瑾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9.兰兰的妈妈对兰兰说:只要今天早上做完作业,下午就不用去补习班了。”兰兰妈妈的做法属于()。
A.正惩罚
B.负强化
C.正强化
D.负惩罚
↓↓↓↓↓↓ 去补习班是一个讨厌的事情,不去补习班就是撤销了厌恶的事情,增加了完成作业的概率,这属于负强化。注意“祖母原则”是正强化,比如:兰兰做完作业就可以看动画片,用喜欢的事物强化不喜欢的事物。10.杨老师在一节课结束后问道:“你们学习完《植物》这篇课文后,是否了解教学楼前3棵树的种类呢?”几位同学立马拿出自己的本子,开始分工:有的去问后勤处,查找当时的购买记录;有的去问植树员,了解当初种植的情况;有的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对比树叶的形状,最终得出这3棵树是2颗杨树和1颗柏树。以上案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属于()。
A.机械学习
B.内隐学习
C.发现学习
D.接受学习
↓↓↓↓↓↓ 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去做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答案,属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完成的。11.任老师在进行“赤壁”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前,让大家去寻找与“赤壁”有关的诗词。根据桑代克的学习律,这属于()。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巩固律
D.效果律
↓↓↓↓↓↓ 桑代克的学习率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没有巩固律。准备律强调预习。练习律强调巩固。效果律强调反馈,比如:老师讲解上节课做的题目。12.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是()。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导数的思维导图
B.小敏和小蕾一同完成了苏轼的学习报告
C.学习《滕王阁序》时老师带领大家去滕王阁参观
D.教师根据学生的音律知识储备设置课堂活动
↓↓↓↓↓↓ 建构主义学习观分为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A项:强调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性。B项:是互动性,C项:是情境性。D项教师根据学生的音律知识储备设置课堂活动,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有的教材版本里是学生观),强调儿童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13.陈老师在教研活动课上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要注意学生学习应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由此可知,这位老师可能更支持()。
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这是强调建构主义的情境性。
1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刺激分化的是()。
1玲玲使用现在学习的英语字母发音读汉语拼音
2淼淼在被狗咬后非常怕狗,但依旧喜欢猫
3雪雪分不清大和太的区别
4凝凝使用羽毛球的方式去练习网球
A.
B.
C.
D.
↓↓↓↓↓↓ 题干中要选出不属于刺激分化的,那就是要选泛化的现象。泛化就是“分不清”,分化就是“分得清”。1是分不清英语字母发音和汉语拼音,是泛化;2能分得清猫和狗的区别,是分化;3分不清两个字的变化,是泛化;4分不清羽毛球和网球的区别,是泛化。
15.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下列选项所描述的情形,动机水平有助于提升效率的是()。
A.妈妈督促正抄写简单课文的熙熙集中精力,认真写好每一笔
B.完成中等难度的日常随堂测试必须忘怀得失,轻松应战
C.老师要求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队员“不得金牌誓不归”
D.棋手带着中等强度的动机挑战百战百胜的围棋机器人AlphaGo
↓↓↓↓↓↓ 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知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考查的是学习动机,任务难度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如果任务很难,学习动机低,效果就很好;任务中等,动机保持中等;任务很简单,保持高动机效果才好。B项:“轻松应战”不能对应中等难度的测试。C项:难度很高,所以要放松应战。D项:难度很大也要放松。
1.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之所以不能在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因为古代社会()。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教育数量的限制
C.教育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
↓↓↓
教育内容选择的是生产力,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能够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体制的结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记忆口诀:龟速内,体段结。“龟速”指的是规模和速度,“内”指的是内容,“体”指的是体制,“段”指的是手段,“结”指的是结构。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考查频率较高。
2.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是()。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导数的思维导图
B.小敏和小蕾一同完成了苏轼的学习报告
C.学习《滕王阁序》时老师带领大家去滕王阁参观
D.教师根据学生的音律知识储备设置课堂活动
↓↓↓
↓↓↓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A项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体现了主动建构性。B项“一同完成”体现的是社会互动性。C项“参观”是情境性,在情境中进行教学。所以A、B、C三项都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D项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建构主义的观点,但是属于学生观,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
3.根据奥苏泊尔和鲁滨逊的模式,问题解决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其中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是()。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B.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C.填补空隙过程
D.解答之后的检验
↓↓↓
↓↓↓
A、B、C、D四项是奥苏贝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A项呈现问题的情境命题,呈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明确问题是什么。B项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对应解决问题的第二环节:理解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要怎么解决、有什么条件可以利用。C项填补空隙过程对应的是提出假设的环节,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几个方案。D项解答之后的检验属于解决问题的第四个环节:检验假设。提出假设后,要在实践中验证问题的假设,如果验证正确,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如果实践不对再回到第三步提出新的假设。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提出假设是核心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写到:填补空隙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4.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
↓↓↓
《现代教育理念》中汪霞认为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合作;行动研究。以读促教,老师在阅读中能够提高思想认识和方法策略。通过合作老师不仅能够帮助其他教师的发展,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行动研究本身的研究者就是教师,通过行动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A项是提高学生研究探究能力的方式。
5.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首次增加了以下哪一条?()
A.保护学生安全
B.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C.公平对待学生
D.平等对待
↓↓↓
↓↓↓
版和版不一样,两个版本要进行对比。版的热爱学生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能讽刺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等。年修订版除了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的对待学生等,还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在版是没有提到过的,新增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考试的时候版和修订版容易混淆,需要特别留意。
6.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
A.安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
↓↓↓
A项安置性评价在很多教材中归于教学功能,有些版本把安置性评价归于诊断性评价之下,认为安置性评价时诊断性评价的一种。安置性评价是用来分班的,小升初要进行考试,要到学校进行考试,考查的都是初中的内容,但是这个考试对自身影响不大,主要是老师用来分班的依据,这就是安置性评价,也是属于教学评价的一个功能。B项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出现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之前,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需要了解班级的学生水平如何。C项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D项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需要看学生掌握得如何,所以要进行总结性评价。有的版本按照评价的功能,把教学评价分成了两种:安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7.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的是()。
A.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的发展原则
B.教育的终身化
C.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D.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
↓↓↓
夸美纽斯提出了一个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提出了一个制度:班级授课制;教学思想上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思想教给一切人,把一切只是教给一切人;教学内容上提出了百科全书制的课程;教学方法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B项教育的终身化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比较教育学》中,17世纪夸美纽斯说了一段话:人生在任何阶段都要学习,人生除了学习之外再无其他目的。这句话就能发现终身教育最早的源头。
8.课程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
↓↓↓
D项教科书表述得不严谨,如果换成教材就没有争议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讲义。
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材料的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归因风格
↓↓↓
↓↓↓
A、B、C三项经常考查。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智力、年龄、认知结构的质量、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相同或相似、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迁移的媒体。归因风格影响学习动机。
10.情绪情感的功能包括()。
A.信号功能
B.调节功能
C.感染功能
D.适应功能
↓↓↓
↓↓↓
情绪情感的第一个功能是信号功能,如果微笑的话就会表示一种友好和赞许。动机功能是在学习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开心、兴奋的状态,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感染功能是情绪互相影响。适应功能是在生存发展过程之中、适应过程中,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发展,情绪情感就是能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个方面。健康功能:心理决定生理,病由心生,如果情绪不好的话,就容易生病。组织功能又叫做调节功能,能够调节心情,调节到积极的状态。
1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
↓↓↓
D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不是给学生治病的,不是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人。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
A.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B.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C.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D.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
↓↓↓
D项也是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主要表现。稳定性是所有人都有的一个特征,可变性虽然每个人都有这个特征,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所以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主要表现。《教育学》这本书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就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13.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主要有()。
A.以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
D.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
↓↓↓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有五种:万物有灵论(泛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具体性是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前运算阶段有一定的具体性,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是相对具体性。比如说让学生认识梨,学生吃掉了梨,学习梨要看到梨,是相对性的表现,不是绝对性的表现。
14.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有()。
A.家庭教育
B.同伴交往
C.教师态度
D.大众媒体
↓↓↓
↓↓↓
影响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四个方面。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教师的态度和教师的作风也能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集体可以通过集体舆论、班风、校风、教师的态度及作风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学生看电视会模仿电视中的画面,这就是社会因素广播、传媒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同伴相处的时候学生会形成相应的世界观。
15.创造性思维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
A.流畅性
B.灵活性
C.新颖性
D.独创性
↓↓↓
↓↓↓
C项新颖性是独创性的别称。创造性思维有三个特征,分别都有一个别称,考试时如果出现别称,也要进行选择。如果有变通性也要选,要灵活运用。
做完题后就在下方留言“已打卡”,知识需要积累,每天的一小步,最终会汇成成功的那一步。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任何借口,坚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