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病因 >> 如果时光可逆,你的记忆的尽头是什么

如果时光可逆,你的记忆的尽头是什么

 

点击音频丨用声音治愈你

主持人

代代

朗读嘉宾

宁肯

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代代,在今天的节目里,我将和作家宁肯一起,分享他的作品《北京:城与年》。

《北京:城与年》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作家宁肯,对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沧桑回忆。作者生于年代末,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度过;青年时代又恰值改革开放,百废俱兴……

这样的时间跨度,使得本书涉及的多种历史文化事件和时间空间节点,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烙印,加之作者视角的独特——不乏小说家对城市风物的冷静观察、对亲友人物命运的探究思索,记忆的丰富,文笔的生动与思辨兼备,使得作品杂糅了多种魅力。

书中穿插着摄影家陈惜惜多幅黑白作品:北京的市井风貌,老人儿童,高楼大厦与断壁残垣,都以黑白光影呈现,静谧中隐约着喧响,怀旧中蕴含着温馨,与宁肯的文字两厢呼应,构成了更加丰富的张力与空间。

《北京:城与年》

作者:宁肯

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文章节选

欢迎您继续收听节目,我是今天的朗读者宁肯。

实际上……人并不总是向前走的,走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往回走,就会寻找自己的来路,自己的起点,对起点的好奇超过对未来的好奇。为什么有考古学?因为人类有回望的冲动,个人也一样。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来自哪儿”不是一个由他者如父母回答的问题,也不是科学如染色体的问题,而纯是一个自我意识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并非始于诞生,而是始于记忆。如果时光可逆,你的记忆的尽头是什么?

我的记忆的尽头是两只死鸟,三岁或四岁吧,有两只死鸟像化石一样清晰地嵌在早期岩石般的记忆中,等我去发掘,考古。难道两只死鸟之前就没有记忆吗?当然了,但是太渺茫了,那之前只一些零星陶片,很难拼出哪怕相对完整的陶罐,或许更多地质意义。早期记忆接近无明,就像岩石,或史前。探访早期记忆一如古生物学家在岩石中提取生命,如果可能,通过DNA复活生命,但似乎还没做到。那么我能做到吗?

我不知道,也许还是有所不同吧。

比如为什么记忆的尽是两只死鸟,而不是别的?在类似催眠,记忆考古一种方式中,我进一步深度地问自己,为什么是两只而不是一只?如果仅仅是一只,可能同其他记忆残片没什么不同,那么清楚地记住“两只”在我的记忆中或许具有划时代意义,类似个人的青铜时代。

现在,两只死鸟,穿越五十多年光阴,在我四岁的视窗(如同在冬天霜花玻璃上哈一口气)慢慢显现、复活、还原出了青铜时代,如同觉醒一样两只棕色的小鸟从岩石中飞到我的床前。当然不是自己飞来的,但最初的感觉就是这样。

无疑,应该是父母或其他什么人送给我的,而床的出现这时至关重要,它与我如此切后,足以更进一步的呈现:我坐在很大的铺板床上――那时哪儿有小床――一个孩子和一个很大的床,空空荡荡的床,两只(不是一只)棕色小鸟并没放在一起,分别放在了两个纸盒里,我被告知一只属于我,另一只属于别人。

别人,在两只鸟上区分了我和别人,这好像是第一次,至少是我记忆的第一次,这对一个四岁孩子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是的,我在我那时尚年轻的父母亲宿舍里,因没人照看,我被一条绳子拴着,只能在床上,不能走远,也不会磕着碰着。偶尔放两只鸟。

两只小麻雀。刚长出一些翅膀,还不会飞。一模一样,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哪只属于我。特别喜欢属于我的那只,无视另一只,甚至于看也不看另一只――漠不关心。或许因为被捆着,我非常安静,长时间把属于我的小麻雀捧在手里,盯着它看,抚摸它,看褐色的毛,黄色的小嘴,圆圆的眼睛,看完这边眼睛看那边眼睛,我的时间太漫长了,不光是今天,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被缚的漫长,今天有了鸟算是非常开心的。

我在被缚中养成了缓慢仔细的习惯,看什么东西看会看很长时间,习惯了盯视。或许因为盯得太紧,我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小麻雀的眼睛闭了一会儿,又睁开了,过了会儿又闭上,又睁开,然后半睁半闭地颤,闪。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本能感觉不好,同时觉得自己的怎么能不好呢!

就打开了另一个纸盒,瞬间看到里面的鸟眼睛圆圆的,一眨不眨,很精神,很兴奋――事实上很紧张――哪儿区分得出来。反正这只鸟一看就特精神,没有一点犹豫,很自然地就把鸟换过来。没人教我这样,完全是一种天性。

或者因为最初的区分才有了换的意识?捧着别人的当然已变自己的鸟心里又亮堂堂的高兴起来。但记忆在这儿出现了一段空白,因为紧接着的记忆是这只鸟开也始眨眼……不是梦境,完全不是,就是因为太久远时间出现了缺省,这只刚换过的鸟也开始打蔫,像上一只鸟一样有一只眼半睁半闭,颤闪,接着另一只眼也开始了……

第一次没有难过,这一次心中像有什么觉醒了一样,有一种紧张的费解的难过,赶快又打开别人的盒子,看到自己原来的鸟,又有了一丝高兴!因为这只鸟仍只是一只眼闭着,另一只眼睁得圆圆的,很精神,于是再次换回……

可是,就当我一盖上盒盖,我的鸟的另一只眼又开始颤,闪,惊心动魄地颤闪,这时我明白了这是死的征兆,这时再也没什么无明的障碍,我一下哭出来,眼泪别提多委屈地掉下来。

我祈求,虽不知道怎么祈示,但就是祈求,天然地祈求,求它别闭上。我几乎把鸟放在了嘴边,嘴对嘴和它说话,但百思莫解的是它还是闭上了。闭上了还在颤,闪,我只好再打开盒子,看看另一只鸟是不是好一点,结果那只鸟已经躺下,像睡着一样。我把自己这只放到自己的盒子里,它勉强站了一小会儿就开始倾斜,有一刻眼倒是睁开了,甚至倒下时还睁着,但是很快两条腿儿就慢慢伸直了。

在无比费解中四岁视窗中的我,目睹了鸟儿死亡的全过程,看到了被孤单和寂静放大的每一个死亡细节、一点变化,那种悲切、委屈、无为充满了我,说不出来,特别还有换过之后的依然的丧失,太黑暗了,太无明了,太费解了。

有人说孩子没有情绪记忆,如悲伤,忧郁,惆怅,自怜,同情,我不太同意,至少有关“悲伤”我不同意,费解也我不同意,还有同情,还有自怜,我都不同意。事实上孩子的心里埋藏着一切,在记忆的尽头,起点,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铜时代。

代代分享

宁肯与陈惜惜,两个独立思考的个体,一个用文字深挖埋在泥土里的记忆,一个用镜头捕捉稍纵即逝的流年碎影。北京记忆与北京符号相互碰撞,构成了种“城”与“年”的真正张力。以书为媒,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探寻到其自身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连续性和历史感。“中国历史那么长,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延续,我们不仅活在历史里,而且自己本身也是一段历史里的角色。

即便是生活在北京城的年轻人,内心也可以像历史本身,像活在历史里的老房子、老建筑一样,波澜不惊。”从人生活的细节到北京的细节,穿透时光隧道的今昔对话,不断地堆叠着《北京:城与年》的丰富性与立体感。

朗读嘉宾

宁肯,年生于北京,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八十年代写诗,大学期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

年至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新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为西藏题材长篇散文《沉默的彼岸》。

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现已出版《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散文集《说吧,西藏》《思想的烟斗》,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

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首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当代》年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我是代代用声音治愈每一个孤单的灵魂个人0欢迎大家成为我的朋友

广告合作请加3b

(投稿不用加好友直接发邮箱!!!)

投稿邮箱:Dainilangdu

.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白癜风治疗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ys/171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