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辑
◆◆◆◆
我与手功能康复
◆◆◆◆
乳腺肿瘤术后淋巴水肿康复
——旅游与否不是个问题
我是一名康复医学专业医师,有幸于年12月-年2医院静安分院(全国手功能康复基地)进修学习乳腺肿瘤术后淋巴水肿康复。通过3个月的学习收获颇丰。在这里,我熟识了博学、热情、练达的贾杰教授;在这里,我结识了美丽、敬业的蒋柳雅护士长;在这里,我结识了意气风发的杰雅团队;在这里,我结识了和我一样来自全国各地进修的可爱的同仁们;同样在这里我也结识了我的第一位上海乳腺肿瘤朋友。
初识
我和贾杰教授及其乳癌康复团队的相识于17年10医院康复科举办的《乳腺癌术后康复之临床操作技能及多中心规范化研究学习班》(图1、图2、图3)。学习班的内容非常丰富实用。从基础的淋巴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到标准化淋巴水肿的诊断、评估与康复治疗,再到实践操作课程:徒手淋巴回流手法,让我逐渐认识并接受淋巴水肿康复——一项在国外发展相对成熟,国内正在蓬勃发展的新技术。
图1
图2
图3
熟识
真正让我熟识淋巴水肿,是我的可爱的淋巴水的病友们。医院静安分院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有手功能障碍的病友,其中就有许多乳癌术后各期淋巴水肿等患者。我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乳癌患者,是在这里认识的。董阿姨,今年60岁,是个精致的上海女人。乳腺癌术后2年,左上肢肿胀1年。临床手术、放化疗根治了肿瘤,但是由于意外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诱发了患侧上肢的肿胀,从此以后,肿胀如影相随,再也没有完全消退(图4、图5)。董阿姨还是个旅游发烧友,但是长途旅行的疲惫、制动肢体都是乳腺癌患者的天敌,怎么办?董阿姨几经辗转终于在水肿发生后第5个月来到贾杰教授门诊,并在这里得到了规范化的淋巴水肿康复治疗(动图1、动图2)和并且学会淋巴水肿的自我管理。患肢的淋巴水肿终于得到控制,董阿姨重拾往日自信。
图4
图5
淋巴回流手法
绷带加压包扎治疗
最美那抹红
如大家所熟知,上肢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在术后即出现,也可在术后甚至若干年后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滞留患肢间隙淋巴液增多而形成的不能完全消退的水肿以及消退后在此发生的水肿,称为淋巴水肿。淋巴水肿分4期,0级:潜伏期,代偿期,无肉眼和体察可见的体征;I级: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可见明显的手或上肢肿胀,但抬高手臂肿胀可以暂时性消退,Pitting征(+);II级早期:上抬手臂水肿消失,组织开始纤维化,Pitting征(+),晚期:上抬手臂水肿消失,组织明显纤维化,组织间隙中脂肪组织堆积,Pitting征(-)。III级:淋巴滞留性象皮重,脂肪化和纤维化严重,皮肤营养异常色素沉着,皮肤上出现,常反复伴发感染,为不可逆性淋巴水肿。
福福董阿姨上肢水肿为II级早期,换句话说就是组织已经开始纤维化,已经发生不可逆性水肿,因此针对董阿姨的情况我们提倡水肿的规范治疗和自我管理,而不是完全消除。在她完全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之后,旅游就不在是一个问题了。她对我说,在飞机上她会穿压力衣,并会经常活动上肢,如手臂高举过头并做反复握拳动作,闲暇时会抚触患侧上肢由远及近。最重要的是每次旅游回来,都会按时回来做淋巴水肿综合康复治疗。肿胀相伴,康复不息。她是众多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病友的缩影,独立、美丽、自由的生活是他们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康复工作者的愿望。
临别时,我提出想和董阿姨合影的要求,阿姨爽朗答应,她快速整理了衣衫和头发,以我的手机当镜子抹上口红,记忆定格在这个美好瞬间。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