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一项研究结果:
院外心脏骤停在使用了肾上腺素后,几乎不会增加他们的生存率;即使幸存下来,发生严重脑损伤的几率也增加了近一倍。
截图来源:NEJM
此文一出,在医疗界引起轩然大波!
肾上腺素是最早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之一,也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那临床上遇到患者心跳骤停,肾上腺素真这么危险吗?
肾上腺素为何用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心脏骤停发生后,全身血流中断,自主循环不能正常建立。
大脑是最易受缺血缺氧损害的器官,其次便是心脏。正常体温情况下,心脏停搏5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损害。
心外按压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早期冠脉血流的再灌注,使得血液优先供应脑和心脏组织。但是心外按压所产生的心排血量太低,仅为正常心搏排出量的10%~20%,正常冠脉血流的5%及正常脑血流量的15%左右。
显然,光靠心外按压,远不能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需求。
既然如此,何不考虑下「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可以降低远端大动脉的径流,增大体循环外周阻力,使主动脉舒张压增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冠脉灌注压。
而肾上腺素能够直接兴奋α和β受体,心脏血管β1受体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作用于冠脉上的β受体,引起冠脉舒张。
正因如此,肾上腺素登上了心肺复苏抢救的历史舞台。
肾上腺素的心肺复苏「成名史」
早在年,GeorgeCrile等研究者就首次介绍了将肾上腺素应用于心肺复苏的报道。GeorgeCrile还明确提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将患者舒张压维持在30~40mmHg水平以保证心肌的有效灌注。
但此后的多项研究表明:主动脉舒张压低于40mmHg时,几乎全部复苏失败;维持在40mmHg以上,80%患者可复苏成功。同时,冠脉灌注压超过15mmHg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随之增加。
年,JosephS.Redding等通过动物心肺复苏实验发现:单用肾上腺素或者肾上腺素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均可以获得%的复苏成功,但若将α受体阻滞剂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则仅有27%复苏成功。
可见,肾上腺素虽然兼具α和β受体兴奋作用的药物,但在心肺复苏时,其增加心、脑血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α受体产生作用。
图片来源:rf.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