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第二天
参加考试的宝宝们继续加油哈
马上就解放啦~
可逆法
1
方法介绍
Abstract
年,奥斯特发现了电能生磁的现象,那么磁是否能生电呢?电与磁的转化关系能否转换呢?法拉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在这种可逆思想的支持下,他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光学中,有一条基本定律一一光路可逆原理:当光线逆看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入射时,就会发生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还有一些复杂的力的作用,滑轮组组等,也包含了可逆思维的规律。
这种利用可逆思想、可逆原理求解的方法称为可逆法。
2
方法应用
Application
如下图所示,MN为平面镜,试作出一条过P点的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恰好经过Q点。
分析思路:
经过P点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必有一条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经过Q点,因而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循着P点——平面镜——Q点的方向去寻找这两条光线时,就会很难解决。这时我们如果调用一下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既然经过P点的光线反射后会经过Q点,那么逆着反射光线就肯定能看到入射光线,能看到入射光线上的P点的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路的可逆性,即可解题。(1)先找到P点关于平面镜的像P’点。(2)用虚线连接P’和Q两点,与平面镜相交于点O。(3)连接PO与OQ即可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
注意:
光路可逆,是可逆法应用于物理解题的典型应用,本题先得反射光线,后得入射光线,应用可逆法干净利落的解决了原先无从下手的困难,显示了思维力量的神奇作用!
眼睛位于O点,通过小平面镜MN观察周围事物,如图所示,求眼睛可观察到事物的区域。
分析思路:
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是有光进入眼睛,而眼睛半身不能发光。本题中要求的结果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若根据光路,直接作图,则无法找到入射光线,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把眼睛当作光源,先做出它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被反射后照射的范围,如图
然后根据光路可逆,把光路方向反过来,即可得到正确光路图。
注意:
本题中的主要解题思路是光路可逆,其次是对称思考。可逆思维在本题中体现在两点:①先把眼睛看到物体(光由物体进入眼睛)转换为眼睛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后的范围(光由眼睛射向物体)(光路可逆)②光经平面镜能反射到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内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也可经平面镜反射到眼睛(光路通过范围可逆)。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折射角增大,则入射角一定()
A.保持不变B.逐渐变大C.逐渐变小D.无法断定
分析思路: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每一个入射角都对应一个确定的折射角。所以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发现折射角变大,入射角也一定变大。故选B
答案:B
注意: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一定时,折射角是一个确定的角度。所以,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折射角与入射角有唯一确定的关系是本题解题的关键。(2)本题是根据结果判定原因的一个典型实例,如果说根据概念、规律推出的结果是正向过程的话,则从结果出发根据规律推出原因则是反向过程,即可逆过程。
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的得到烛焰缩小的实像,然后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
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不能成像
分析思路:
本题的常规解法是根据成像特点,分析物距、像距,然后把物距当像距,把像距当物距,在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分析过程较麻烦。
如果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则简单的多。既然蜡烛能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反之将蜡烛放在原来光屏的地方,在原来蜡烛的位置也应该能得到像,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B
如图所示,用N的力拉着物体A以3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如果物体A与滑轮相连的绳子的拉力大小是N,不计滑轮的重力,绳的重力及绳与滑轮的摩擦,则物体A与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物体B与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物体B被拖动的速度是__________。
分析思路:
物体A在水平方向上收到3个力的作用,且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故物体A与地面摩擦力不难求出。
但对于问题2、3我们则不太熟悉。它与我们常见的动滑轮省力一半正好相反,这对我们的思维造成障碍。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利用逆向思维,把整个装置的力倒过来,变成我们熟悉的常规动滑轮受力作用图后,再来思考问题2、3则会非常简单了。
(1)fA=F-FA=N-N=80N
(2)FB=FA/2=N/2=60N
(3)VB=2VA=2×3m/s=6m/s
认识到动滑轮运动的可逆性,有助于缩短思维过程,同化物理情景,加快认知进而对动滑轮的运动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
点下面链接查看之前系列文章~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