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了解了科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物质包括实物粒子和场。电磁学是研究电子和电磁场的,我们很快将在下篇文章开启电磁学之旅。在这之前,我们研究一下另一个物质——光子。我们知道物理上有力热声光电磁这样的分类,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热,今天就讲讲光,顺便说说声,因为声和光有共同的特征。
我们每天都有接触到光,自从有了电灯的发明,我们夜晚也是充满了光。即使在没有电灯的日子里,人们夜晚还有烛光、月光、萤火虫的光等等。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光是什么呢?《圣经》里说,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等于啥也没说,因为它不具有证伪性,不属于科学。古希腊人曾经认为,光是人眼睛里流出来的东西。古希腊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只有睁开眼睛才能看见世界。想推翻这个观点很容易,只要把一个人放在黑暗里就行了,不管他怎么睁眼睛,我相信他都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光学传统上分为两类: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几何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规律的。简单地说,几何光学仅仅就是对光的描述。这部分相当于力学中的运动学。几何光学主要的内容有:光的直播传播定律、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程可逆性原理。我们下面分别简单描述一下。
光的直播传播定律说,光在均匀媒质中沿直线方向传播。例如,物体的影子。光的独立传播定律说,两束光在传播途径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的途径继续传播;而当两束光汇聚于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能量是简单相加的。例如,两个手电筒同时照一个东西。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说,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媒质的光滑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另一部分折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分别由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决定。例如,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断了,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光程可逆性原理说,一束光线从一点出发经过无论多少次反射和折射,如在最后遇到与光束成直角的界面反射,光束必然准确地循原路返回出发点。例如,如果你能看见一个人,原则上他也能看见你。我们知道物理从来不会满足于只对事物的描述上,它还要探究事物运动背后的机制。物理光学就是探究光的属性的学科,它相当于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关于光的本质的探索,会引出一场跨世纪的关于光的大论战。整个时间跨度竟然几乎是物理学从诞生到现在。接下来让我们和历史的脚步一起去见证物理学家对光的认识。
近代物理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牛顿在科学上做出了很多贡献,除了我们之前介绍的力学,他在光学上也有不错的成就。因此牛顿除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外,还写了另一本科学著作叫做《光学》。牛顿对于光学最大的贡献是精确地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指出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除此之外,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介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匀速直线运动,并且用这种观点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牛顿对光的这种认识形成看光的微粒说。
其实在牛顿之前也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写了一本关于光学的书,这本书叫做《光论》,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是荷兰的惠更斯。惠更斯是一位介于伽利略和牛顿之间的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他是第一位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院士。惠更斯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改进了计时器。惠更斯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原型。世界上的第一块机械表就是惠更斯制作的。惠更斯从小体弱多病,热爱科学,终生未婚。惠更斯先于牛顿提出了对光的本质的解释,他认为光同声一样是一种波动,并且提出了惠更斯原理。这就是光的波动说,光的波动说也可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惠更斯原理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一种波,从波源发射的子波中,其波面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子波的波源,各个子波波源波面的包洛面就是下一个新的波面。
从惠更斯原理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我们可以知道波其实不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不同物质振动所形成的一种形式。这就好比一群台上表演者共同演绎海水的波动,大家每个人都在原地上做动作,但是整体上会形成一种波动的视觉效果。声音也是一种波,它也是这种类似的原理。声音的产生需要一个声源和传播介质,例如一个人在空气中说话,声音的振动会带动周围的空气的振动,从而将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现在关于光的本质是什么,已经有两种学说了。最早的是惠更斯的波动说,然后是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和牛顿差不多同时代。那么这两种学说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这就引发的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惠更斯说,如果光是微粒性的,那么光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可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这现象,而且利用微粒说解释折射现象,将得到与实际相矛盾的结果。当然这立马遭到了牛顿强烈的反对。
惠更斯和牛顿之间关于光的争论还没有开始就以牛顿的胜利结束了,牛顿的微粒说成为了主流学说,并且占据历史几乎长达近三百年。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惠更斯的早逝,牛顿因为力学上的成功名声大振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科学家无非通过实验很容易地去验证惠更斯和牛顿的理论。
牛顿和惠更斯关于光学本质的争论是在17世纪,之后牛顿的微粒说就统治了科学界。直到19世纪托马斯·杨做了双缝干涉实验,这才拉开了光的波动说的复兴。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被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实验之一,并且排名第一。法国科学家菲涅尔也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并且完善了惠更斯原理,极大地推动了光的波动说的发展。衍射现象是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波的一个最重要的的依据。后来电磁学的大厦慢慢建了起来,麦克斯韦的研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这个结论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实验证实,这时候光的波动说才取得完全的胜利。
一般故事到这里是不是就结束呢?惠更斯的波动说战胜了牛顿的微粒说。我们知道光是一种波动。但是很可惜,光的波动说并没有胜利太久,年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就又推翻了光的波动说。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爱因斯坦称它为“光量子”。爱因斯坦就是因为光电效应的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关于光电效应我们不在这里做过多介绍,这已经快到量子力学部分了,以后我们再细讲。你是不是觉得科学比影视剧还狗血,这说明科学的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
那么我们现在问光到底是什么呢?是牛顿的微粒?是惠更斯的波动?是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答案是——都是也都不是。你肯定惊讶的下巴都快掉下来了。经过几番折腾,光竟然是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既是粒子又是波——这就是科学上光的波粒二象性。
从今天起,你可能要慢慢习惯物质的这种奇特属性了。不仅光有波粒二象性,而且一切物质都有波粒二象性。所以这种波被称为德布罗意物质波,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首先提出来的。物质波和一般的波的区别是——物质波的传播不需要传播介质。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真空中是不可以传播的。所以航天员之间的交流要通过电磁波传播的。
我们一路走来,越来越接近神奇的量子力学了。是的,就让我们慢慢走近它吧。但在到达量子力学之前还有两座大山需要我们去攀爬,这两座大山是电磁学和相对论。希望我们能坚持前行,有所收获。最后想强调一下波的重要性。波在物理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关于波的描述有波动方程,可以描述自然界的各种波动现象,例如声波、光波和水波。描述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其实也是一个波动方程。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人生应该是一场实验——重新认识实验人类历史十大经典物理实验运动状态的描述科科科简单又罕见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