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和众多一线名师共同探索了“吃掉物理”智能学习平台支撑下的教学模型,命名为“X31”教学模型,帮助大家更好的、更简便的在教学中应用吃掉物理,并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
下面对就“X31”教学模型做系统的介绍
“X31”教学模型
“X”指的是教学环节,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上的任务教学以及课后的拓展提升复习所有环节;
“3”指的是“吃掉物理”平台为整个教学过程所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微课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工具”以及“典型习题”三种类型;
“1”指的是“吃掉物理”智能分析系统,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方向指导,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模型,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可以演化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常见的有“模式”、“模式等”
下面借助一节实际课例为大家来介绍“模式”
“”模式即利用吃掉物理进行支撑的讲授式教学,每个环节利用吃掉物理终端进行支撑,运用吃掉物理优质资源进行教学。主要的教学环节分为:
1.自主学习:学生课前利用吃掉物理平台中的学习任务要求优质课程进行自学,在任务单的引导下观看微课视频或操作仿真实验工具并完成习题,在自学内容后思考并记录未理解内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课上学习;
2.课堂教学:课上教师进行新知对话交流互动式讲解,在重难点讲解中利用真实实验或辅助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工具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吃掉物理微课视频进行重难点突破;;
3.梳理检测:在新知教学之后,利用吃掉物理微课视频进行系统梳理,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利用系统中提供的习题进行课堂检测,既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检测结果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和学的效能呈现螺旋式攀升的效果;
4.课后复习:利用吃掉物理系统习题布置作业,或利用解题课进行拓展学习任务的布置,通过智能学习系统进行迭代学习,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各环节对应的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应用平台如下图:
(点击看大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节实际课堂案例
课题:《光的反射》
授课教师: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尹艳梅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应用平台:吃掉物理PC版终端
教学环节:
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吃掉物理的“作业功能”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提纲并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作业),学生查看作业根据任务单要求,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初步认识并理解光的反射相关的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并完成习题后提交,反馈老师。
课堂教学教师利用激光笔和小镜子演示光的反射,画出光路图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内容,回顾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及法线等概念。
然后教师利用实物演示,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规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通过播放“吃掉物理”平台中的微视频回顾如何利用实验证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翻纸板实验让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一规律并深刻记忆。
在常规实验后,教师利用构建“法线”的实验,不断的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验证规律,证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这个平面始终与平面镜是垂直的,并让学生应用这条规律找到反射光线的位置。
首先老师利用实验巧妙的揭示了法线的实质是什么。并说明法线的重要作用
(课堂实录片段)
利用确定反射光线的实验,更明确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一定时垂直反射面的。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利用激光笔实验,改变入射角度,在纸板上记录反射光线的路径,思考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对于法线的位置关系?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由于前面构建法线的实验,学生认识到法线为中轴线,反射角与入射角应该是轴对称图形,猜想反射角应该与入射角相等。然后动手实验用量角器进行测量验证猜想。
光路可逆性
继续前面的实验,进行两个尝试①沿着刚才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观察反射光线②垂直镜面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揭示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演示,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梳理检测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课上检测,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正确的光路图。
课后复习最后布置课后思考作业,应用本节学习内容解决问题。
学生还可以利用“吃掉物理”解题课的微视频,掌握利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解题课分为A、B、C三层,用进阶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做题实战中。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简单介绍,下载吃掉物理APP查看案例资源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