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领取教综必刷题
回复时政,领取近期时事政治汇总
回复,领取教招教育学霸笔记
回复面试,领取教招面试备考突破包
回复D类,领取事业单位D类考试笔试资料包
回复招聘,领取教招公基知识点汇总
回复学科,领取教招学科重点干货
01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在儿童认知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儿童在游戏中虽然能意识到游戏规则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游戏规则是在他游戏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动准则,所以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不是两个水平,而是多个水平。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③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具体如下所示:02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小学生开始产生的道德认识概括性较低,往往表现出一种比较具体、肤浅和表面的理解,然后才逐渐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理解。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儿童已能根据行为原因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作出判断。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儿童入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往和活动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学校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提出了新的行为准则和要求。而事实上,低年级儿童无论是在遵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公物,还是在关心集体和帮助他人等方面,都还相当缺乏,行为的抑制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容易依从、顺从情境的压力,也愿意服从教师或父母的管教,容易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行为可塑性较大,所以,比较容易在外部的要求、约束和控制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小学生品德发展各种成分之间是协调的,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等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与行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儿童年龄较大时,逐渐产生了自己的道德认识和判断,内心愿望与成年人的要求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会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从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来看,中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理解水平逐步深化,道德观念也向稳定性发展,逐步形成比较明确的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自我评价方面更加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