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诊断 >> 宁波科学八下培优题库第2章光1

宁波科学八下培优题库第2章光1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bdfyy/

宁波科学八下培优题库第2章光1光的反射、平面镜2光的折射

宁波科学八下培优题库第2章光1光的反射、平面镜2光的折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C

(1)掌握过滤操作的正确操作方法;(2)掌握天平的正确操作方法;(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进行判断;(4)力臂是指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A、过滤操作时应该用玻璃棒进行引流,A错误;B、天平称量物体时,应该左物右码,B错误;C、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C正确;D、力臂要与力的作用线垂直图中F2的力臂是错误的,D错误。故选C

2.A

(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判断;(2)根据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判断;(3)根据磁铁周围磁感线的环绕方向判断;(4)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故A正确;B.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B错误;C.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总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因此磁感线上箭头都是朝向S极的,故C错误;D.动力臂L1是从支点O到F1的作用线的垂线段,阻力臂L2是从支点O到F2的作用线的垂线段,故D错误。故选A。

3.C

小明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选项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的实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与物理相联系的现象,将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

4.A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光线入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两次反射的光路如图,可以看到,最后的反射光线CD与入射光线AB平行;

故选A。

首先知道入射光线射到自行车尾灯上,要经过两次反射;其次,根据自行车尾灯是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5.D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物体和像之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过B点做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过A点的任意两条光线沿CD的最下边缘射到镜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作出像点A′,连接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在平面镜里仍有AB完整的虚像AB。

故选D

6.B

首先根据惯性知识确定水的运动方向,进而确定水面的倾斜状态,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最后比较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即可。

正在向左匀速行驶的小车上有一杯水,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如下图:在小车刹车的过程中,上面的水会向左运动,如下图:比较可知,此时反射角比原来减小了,故B正确。故选B。

7.D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平面镜MO和NO中分别作出P的像A和B,A又在NO平面镜中成像,B又在MO平面镜中成像,两个像重合,物体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间,我们在平面镜中能看到三个像;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过程中,像C被物体P挡,照相机不能照到像C,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能照到A像、B像,并且AB像是对称的。图如下:

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故答案为:D8.A

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

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

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

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

故选A。

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9.B

(1)平面镜的作用: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也可以成像;(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的像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光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像,但从物体的异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离透镜越近。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A正确,不合题意;B、甲由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5cm,B符合题意;C、在甲图中小丁同学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确,不合题意;D、由乙图可以知道,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该虚像经平面镜又可以成与虚像等大的虚像,D正确,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10.D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且物质的折射率越大,折射角越小。(2)当光照射到透明的物体上时,既要发生反射,也要发生折射。(3)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4)有水的地方主要发生镜面反射;地面主要发生漫反射。A、太阳落山时在地平线以上,因为太空呈真空,折射率小于空气中,所以由于太阳光从太空进入大气层时,会向法线发生一定的偏折,所以此时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下。B、当光照射到水面上时,一部分发生反射,一部分发生折射,故说法错误。C、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如果同一种介质但不均匀,光也是会发生偏折的,故说法错误。D、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人应走暗处;背着月光虽然水面仍然是镜面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全部射到人的前方,几乎没光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故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故此时地面较亮,所以地上暗处部分是水,人应走亮处,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

11.C

判断光的折射现象,要对折射的定义理解清楚,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某同学从正上方(对B来说是最高点)竖直向下.放在B中心处的字反射的光线经半球体向外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变,故人看到的位置是字的真实位置,对于立方体而言,是B斜向于A,故会发生折射.则通过立方体观察像比物高,即看到A中的字比B中的字高,通过球体观察物像重合,即看到B中的字和没有放玻璃半球时一样高。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2.C

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作出小球像的位置,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首先将平面镜用虚线延长,然后通过小球作镜面的垂线,接下来在平面镜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像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个像的位置,将两个像用虚线连接,如下图:据上图可知,小球的像向上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故选C。

13.B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图分析即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面变高后,由于入射点发生了变化,放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两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据此作图如下:由图可知,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向右移动。故答案为:B。

14.A

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

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故选A。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5.A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答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发现方向靠近。

树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光线进入潜水员的眼睛,潜水员看到了树,潜水员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潜水员认为树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潜水员看到的树是折射光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比树的实际位置高。所以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树,实际上看到的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故答案为:A

16.D

此题涉及到眼与光的有关知识。眼球的相关结构;当光线过强时我们的瞳孔会变小;深刻理解光的成像规律。A眼睛上的瞳孔是光线的通道,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当光线过强时我们的瞳孔会变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信号灯离我们远时,像距会比较小,要让像落到视网膜上就得让光稍发散一点点,所以睫状肌放松使晶状体曲度变小,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眼球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7.A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判断即可。A.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水面上升,入射点会向左移动,那么折射光线会随着一起向左移动,光斑自然向左移动,故A正确;B.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入射点向右移动,折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自然向右移动,故B错误;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入射点向右移动,光斑向右移动,故C错误;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那么折射角也增大,折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向右移动,故D错误。故选A。

18.D

此题为确定平面镜成像可视范围的方法:若要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则需借助于边界光线,边界光线的公共部分即完整像的观察范围,此题有一定难度,属于难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找出人眼位于坐标点(2,0)上,关于O点对称点和关于-1对称点即可。

人眼位于坐标点(2,0)上,x坐标,x=2关于0对称点是-2,x=2关于-1对称点是-4,因为一块平面镜水平放置,所以发光点经过x轴[-2,-4]之间会被看到。故选D

19.B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同时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发射,特别是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不平行,但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则入射角为90°-20°=70°,所以反射角也为70°,所以A说法错误;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所以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B说法正确;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10°,所以C说法错误;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0.A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即可做出选择。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点上,同理,当水面处于b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点上,当光c、d两点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上,如下图所示:故选A。

21.A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即可做出选择。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点上(如图甲)。同理,当水面处于b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点上(如图乙)。当光c、d两点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上(如图丙、丁),四幅图画在一个图上。如图综合:

故答案为:A

22.D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天空中的物体反射到井中的光线较少;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变小,可以有更多的光线射入青蛙眼中。当井里灌满水后,天外物体反射的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青蛙的视野范围更大。A、图中光线没有发生偏折现象,A不合题意;B、图中光线是由青蛙的眼睛发出的,而不是天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不合题意;C、图中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C不合题意;D、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3.B

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正确作出光路图,然后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光的反射定理找到隐含条件,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特点计算出树的高度。设树高为H,树到镜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图,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即①;当人远离大树6m时,得到:②;以上两式解得:L=29.6m,H=4.5m。故选B。

24.D

(1)光在同一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3)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

所以水面在a位置时P点应该在S点的下方。

⑵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

所以水面在b位置时Q点在S点的上方

综上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5.D

首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对液面的高度变化进行计算即可。

如下图所示:因为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E=BC=2cm;因为两条法线都与水面垂直,所以两条法线相互平行;那么∠DGF=∠i=45°;因为∠DGF=∠EGF=45°,所以△DG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GF与DE垂直,那么GF为斜边DE的中线;那么GF=。因此可判断液面可能下降了1cm。故选D。

26.A

在观察水边风景照片,总发现景物的“倒影”比本身暗一些,是因为光一部分反射到空气中,一部分折射入水中,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故选A。

注意光照在水面上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二、填空题

27.E;变高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光路具有可逆性。

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用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光线会原路返回,即可把铜钱照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知道,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加满水后,因为入射点升高,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故答案为:E;变高。

28.a

被点光源S发出经长平面镜反射而照亮的长度,其实就是最左边反射光线和最右边反射光线与地面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因此确定这两条反射光线的位置最重要。(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发光点S的像S,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所有代求的两条反射光线肯定都经过它。最左边的反射光线肯定经过B点,因此连接SB并延长就是最左边的反射光线,而连接发光点S与入射点就是对应的入射光线;最右边的入射光线肯定是SA,延长并与平面镜相交,再将像点S与这个入射点连接并延长,这就是最右边的反射光线,据此作图;(2)根据数学知识可知,△SEB与△SSC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计算出SC的长度;因为SF=AF=a,所以△SF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SF=45°,因此三角形SSD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计算出SD的长度,而代求的CD=SD-SC。先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点光源S的像点S,因为S距离平面镜为2a,则S距离平面镜也为2a,那么镜中的像S与点光源S相距2a+2a=4a。

连接SA,光反射到D点,连接SB,光反射到C点,BE=2a,SE=3a,SS=4a,由得,则SC=,SF=AF,则△SAF等腰直角三角形,故SD=4a,则CD=SD-SC=4a-=a。

29.16;

已知入射光线不变,根据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求出法线转过的角度,然后利用转过一圈的角度和法线转过的角度即可求出镜面的个数;又知道每秒钟扫描的次数和镜面的个数,求出每秒转的圈数,最后转化为一分钟转的圈数即可。因为要求扫描的范围θ=45°,入射光线不变,所以反射光线要转过45°,即法线转过的角度为1/2×45°=22.5°,也就是每个镜面所对应的圆心角是22.5°,这样镜鼓每转22.5°就会让激光照射到下一块镜子上,又重新开始扫描,所以镜面的数目=°/22.5°=16;又因为每秒钟扫描48次,所以每秒钟转的圈数=48/16=3转。那么每分钟转的圈数为3×60=转,故镜鼓旋转的转速为转/min故答案为;16;

30.(1)cota(2)d

(1)先作左边界面的斜面的法线,再作右边斜面的法线,找出空气中的入射角和介质中的折射角,分别求出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然后再根据折射率的定义计算即可.(2)过O点作法线EF,根据光线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玻璃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可求得折射角的度数;然后通过B点作AO延长线的垂线交点为D,则x=BD;计算出∠BOD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函数值表示BD,即为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间距x。

(1)先作左边界面的斜面的法线,再作右边界面的斜面的法线,如图所示:当光线BC从左边以a角射入时,入射角i=90°-α;当光线从右边可逆方向以a角入射并求出此时的折射角,发现两角相等;这说明了中间光线和两侧的斜边夹角相等,也就是说中间光线和底边平行;即ED∥BC;由此可知,当光线从左边以a角入射时,折射角,则该三楼镜的拆射率;(2)如图,由α=45°,光线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且玻璃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可得:,解得sinr=,则r=30°;根据cosr=,解得:OB=d:由上述可计算得∠BOD=∠EOD-∠r=45°-30°=15°,则,解得:BD=d,即x=d。

31.

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几何知识即可解答。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可得:AM=BM,AO=BO,CQ=DQ,CN=DN,BD=AC;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是矩形,过点F做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所在直线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OP是三角形BFG的中位线,所以OP=BG=(BD+DG),又因为OP=OQ+QP,AC=BD=L,所以OQ=OP-PQ=(BD+DG)-PQ=(L+d)-d=。故答案为:

32.(或14);d(或0.3d)

(1)首先在三棱镜左边的入射点上画出法线,然后计算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然后根据计算它的折射率;(2)首先通过上面的入射点作法线,然后根据角α计算出入射角,再根据折射率计算出折射角;通过下面的入射点作入射光线延长线的垂线,这段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待求的间距x。利用折射角和三角函数,利用已知的玻璃砖的厚度d计算出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长度;最后再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待求的间距x。(1)如下图所示:因为光线从空气中射入玻璃中折射率不变,所以∠1=∠2;因为∠1+∠4=90°,∠2+∠5=90°;所以∠4=∠5;因为顶角是60°,所以∠4=∠5=60°;那么∠1=90°-60°=30°;因为入射角=90°-45°=45°,所以三棱镜的折射率为:;(2)如下图:通过B点作AD的垂线相交于D;通过A点作法线,与玻璃砖的下表面相交于C;因为α=45°,所以入射角=90°-45°=45°;根据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折射率可知,折射角∠2=30°;∠3=45°-30°=15°;在△ACB中,;所以;在△ABD中,;那么。故答案为:;33.上升

(1)根据法线与界面垂直,入射角等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求出入射角的大小;再根据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2)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可以通过作图利用光的反射分析.

(1)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等于90°-40°=50°;又因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2)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左移动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所以液面上升,如图所示,此时反射角还是50°.故答案为:上升。

34.左;60°

①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由图知:光线从左侧射向右侧,所以左侧光线是入射光线,右侧光线的折射光线;已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反射角也是60°;过入射点做法线(如下图),可以看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这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过程,即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故答案为:左60°

35.E;变高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从上方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我们感到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的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引起的。(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水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光线会原路返回,即可把铜钱照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加满水后,由于入射点升高,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如解图所示。

故答案为:B;变高

36.(1)5(2)1.60

(1)图2中每两次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圆盘转动一周的时间,然后根据转速与周期的关系式求出转速;(2)根据一个周期中反光信号的时间宽度和转动一周时间之比,得到反光涂层与圆盘周长的比值,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1)因为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时间为5.00×10-2s,所以每格表示1.00×10-2s;根据图2可知,圆盘转动一周在横轴上显示22格,所以圆盘转动的周期为:1.00×10-2s×22=0.22s,则转速为:(2)根据图2可知,反光中引起的电流图象在横坐标上每次一小格,说明反光涂层的长度占圆盘周长的,故圆盘上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三、实验探究题

37.(1)5mm(2)原因一:由于实验误差取法避免,且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夹角都是左右,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以认定物像连线与面镜夹角为,(或者所测量数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以认定物像连线与面镜垂直)原因二:由于光的折射导致物像连线和平面镜夹角存在误差(3)A,B,C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2)分析造成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夹角不全为90°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误差无法避免;二是光的折射导致物像连线和平面镜夹角存在误差;(3)提高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可以减小误差、玻璃板与和纸面一定要垂直、提高光源的亮度、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都能提高实验准确性。

(1)为了使实验更加准确,应该使用5mm厚的玻璃板;(2)测量所得的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夹角不全为90°的原因一:由于实验误差无法避免,且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夹角都是左右,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以认定物像连线与面镜夹角为,(或者所测量数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以认定物像连线与面镜垂直);原因二: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由于光的折射导致物像连线和平面镜夹角存在误差;(3)为了提高实验准确性,可采取的措施:测量距离时应该选用准确度较高的刻度尺,确保玻璃板与和纸面垂直,提高光源的亮度,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选ABC。故答案为:(1)5mm;(2)由于实验误差无法避免,且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夹角都是左右,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以认定物像连线与面镜夹角为;(3)ABC。

38.(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玻璃板后放一个光屏,看能否在光屏上承接到像,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则能在光屏上承接到,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则不能在光屏上承接。(3)

(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可以保证前面的蜡烛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这支蜡烛的移动可以确定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2)虚像和实像的区别:①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可以成在光屏上;②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不能成在光屏上。(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分析解答。

(1)该实验研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却用玻璃板进行实验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前,小敏他们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为了检验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应该这样操作:在玻璃板后放一个光屏,看能否在光屏上承接到像,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则能在光屏上承接到,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则不能在光屏上承接。(3)演员躺在转盘上,即在水平方向;观众看到演员在空中舞蹈,则演员的像在竖直方向。因为像和物体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所以平面镜所在的直线其实就是物像夹角的角平分线,如下图所示:因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夹角是90°,所以平面镜和水平面的夹角是:。

39.(1)确定像的位置(2)刻度尺(3)相等(4)反射;虚(5)不变(6)像与物不能完全重合

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所以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3)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

(4)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而不是光线的真实到达,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上不透明的白板,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

当在A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板做屏幕,白板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5)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2cm,蜡烛A的像也向玻璃板靠近2cm;因此,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4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此过程像的大小不变.

(6)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刻度尺;(3)相等;(4)反射;虚;(5)4;不变;(6)像与物不能完全重合

(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所以应该有刻度尺.

(3)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5)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6)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

40.(1)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镜内

(2)

(3)在纸板上记录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然后让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向射回去,观察现在的反射光线是否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即可

(1)根据光的反射现象中“三线共面”的知识解答;(2)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时,第一行为记录项目,根据实验次数确定表格的行数。(3)光路可逆,也就是光线传播时,路径相同,方向相反,据此设计操作步骤。

(1)让一束光沿纸板E射到镜面O点,在纸板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镜内;(2)实验中需要记录的项目为实验次数、入射角和反射角,因此表格有三列;实验要进行3次,加上第一行,共有四行,如下图所示:(3)在纸板上记录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然后让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向射回去,观察现在的反射光线是否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即可。

41.(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2)A

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1)通过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小唐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2)通过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实验二的现象能证明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故答案为:(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2)B

42.(1)折射;虚;E(2)下;B;右;左(3)耐高温

解:(1)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真正的虾在水中更深的位置,即在E处.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B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

(2)①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是相互倒立的,因此,胶片上虾的头部应该在下方;

②因为投影仪的原理是物距大于f小于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f<8cm<2f,

则4cm<f<8cm,只有B选项中7cm符合题意;

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要想使像变大,应应将幕布向右移,并将凸透镜向左移.

(3)由题意可知,其卵可以在寒冷或高温的沙土里休眠多年,可见,其卵壳具有耐高温、耐高寒的特性.

故答案为:(1)折射;虚;E;B;

(2)下;B;右;左;

(3)耐高温.(合理即可)

(1)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用激光笔照亮物体;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是相互倒立的;投影仪的原理是物距大于f小于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可判断幕布、透镜移动的方向;

(3)根据卵壳的保护作用,可推测其具有的特性

43.(1)直线传播(2)折射;虚(3)晶状体;薄;视网膜;大脑皮层;1(4)B,D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向物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当反射的光线足够多是就能看到物质的像,这个像是虚像;眼睛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属于感受器;近似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了成像在视网膜前。(1)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鱼生活在水中,鱼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折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见鱼了,所以鱼是折射形成的;蓝天白云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虚像。(3)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折光能力减弱,使像落在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由图甲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得用凹透镜矫正。(4)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5m,不符合题意;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应该是2.5+2.5-0.4=4.6米,符合题意;C小柯距离她的像是(2.5-0.4)×≠=4.2米,不符合题意;D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为0.4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1、折射2、虚(3)1、晶状体2、薄3、视网膜4、大脑皮层5、①(4)BD四、解答题

44.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在作图时,注意先做出法线。故答案为:

45.(1)增大观察范围(2)解:2.4g/cm3=2.4×kg/m3

m=ρV=2.4×kg/m3×5m3=1.2×kg=12t

∵12t8t

∴该水泥搅拌车载重量超过额定载重量。

(3)解:S=12×0.05m2=0.6m2

F=pS=1.5×Pa×0.6m2=9×N

分车在桥上时,其重力G=F=9×N

由G=mg可得

装混凝土质量m土=m-m车=9t-2t=7t

(1)凸面镜可以发散光线,成缩小的虚像,因此通过凸面镜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2)根据m=ρV计算出装满混凝土的质量,然后与搅拌车的额定载重进行比较即可;(3)首先根据S=12S计算出该车的着地面积,然后根据F=pS计算出大桥承受的最大压力,即车和混凝土的最大重力;接下来根据计算出车和混凝土的最大质量,最后根据m土=m-m车计算混凝土的质量。

46.(1)

(2)∵AB∥CD且a⊥AB,b⊥CD

∴a∥b

∴∠1=∠2

∵出路可道

∴∠3=∠4

∴∠5=∠6

∴∠7=∠8

∴∠c=∠d

(1)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可根据数学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即可。

(1)①光从空气进入玻璃,首先通过入射点作法线a,然后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玻璃里面法线右侧作出折射光线;②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将这条折射光线看作入射光线,通过入射点作法线b,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里面法线右侧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2)如下图所示,∵a和b都是法线,∴a⊥AB,b⊥CD;∵AB∥CD,∴a∥b;∵折射光路可逆,∴∠3=∠2;∵对顶角相等,∴∠1=∠2;∴∠3=∠1;∵a∥b,∴c∥d。

47.如图:

连接眼睛和A,与分界面有一个交点,即为折射点,过折射点做法线,法线是垂直于界面的,即垂直于此处的切线,根据切线的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故法线过圆心,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再根据金鱼实际的大致位置在A的下方,确定金鱼实际位置在S处.如图所示:

先根据眼睛与A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确定金鱼实际的大致位置在A的下方。

48.(1)虚像(2)近海面的下层空气比高空的温度低,密度大;从近海面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进入人的眼睛;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进入眼睛的光的是沿直线传播过来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

1、虚像是没有实际光线通过的,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像。虚像一般是正立的,不能成像在光屏上的,而实像一般是倒立的,可成像在光屏上;2、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海面上方,不同高度处的温度不同,导致空气密度不同。光线在密度不同的大气中将发生折射,而人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过来的,所以像会呈现在视线的前方。

(1)如图,游客看到的像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后得到的正立的像,应该是虚像;(2)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可做出如下解释:近海面的下层空气比高空的温度低,密度大;从近海面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进入人的眼睛;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进入眼睛的光的是沿直线传播过来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故答案为:(1)虚像(2)近海面的下层空气比高空的温度低,密度大;从近海面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进入人的眼睛;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进入眼睛的光的是沿直线传播过来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

甬城科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zz/208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