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哪里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21727.html上海年6月4日/美通社/--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会遗留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近日,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和由其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共同发布《-年度康复临床成果及质量报告》。报告证明,对于卒中患者而言,在6个月的黄金康复期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卒中康复启动越早,功能恢复成效越好目前,中国每年新增万卒中患者[1],其中有约70%-80%的患者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需要照护[2]。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生存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和节约社会资源。卒中康复时间是关键。有数据统计,脑卒中后8至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如能在患病后六个月内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患者生存率将提高到97%[3]。“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理念。在德国,早在年就有36.5万名德国卒中康复者实现了重新就业,约占康复总人数的45%。年,这一数字突破41.7万[4]。作为将德国神经康复引入中国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和由其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从年3月开始一直致力于利用德国神经康复标准治疗中国患者。本次共同发布的《-年度康复临床成果及质量报告》对在该康复医学科的住院卒中患者(德国康复C阶段患者,即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完全自由活动的患者)采用了多个评估标准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后发现,遵循德国康复标准--早期巴塞尔指数(EBI),发病后6个月内住院治疗的患者EBI平均改善率为78.6%;按照国际功能独立性评定标准(FIM),该群体的改善率达到28%。两组国际标准数据均远高于其他入院时间的卒中患者。这充分证明,对于卒中患者而言,在6个月的黄金康复期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作为《-年度康复临床成果及质量报告》发起人之一,来自德国的舒乐博教授,专攻神经康复领域,现任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谈及报告的初衷,他说:“我们希望借助临床数据,让更多的医生、患者和家属意识到,中风后生存的着眼点不应仅局限在保存生命,还要尽早且最大化的恢复功能,提高生活品质,重返社会,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他也强调,脑卒中6个月以后也不能放弃治疗,康复治疗仍可带来获益的可能。从模式,理念到实践,德国神经康复的特点德国神经康复模式因规范程度高、效率高、强度高等特点被公认为是国际领先标准之一,这得益于完备的分级康复体系、多学科专业人员团队协作和覆盖全面的康复保险体系。基于两年多在中国的行医经验和体会,舒乐博教授总结了中德两国神经康复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康复理念。中国患者偏爱被动治疗,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医疗团队和康复方案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患者家属对爱的理解多数为承担和帮助。其实,康复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在康复过程中,医疗团队更多扮演的是辅助者,患者才是病程恢复的主要推动者;德国的康复模式非常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临床团队会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家属教育、康娱活动、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主动性,持续性和激励状态,从而实现康复目标的达成;其次是患者的康复管理。德国康复模式更强调全程化,通过设立核心团队会议制度,专案康复管家制度,简洁且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平台等,创建了一个完整的交流和汇报体系,从而保证了多学科医疗团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上的一致性。医疗团队可以基于共同理解和认识,帮助患者制定阶段性,连贯性的康复目标和方案;团体治疗和个性化生活情景康复是德国康复模式里的两个亮点。团体治疗是将功能状况相近的患者组成3至5人的小组,通过治疗师的安排,共同进行训练。过程中需要组员互动,互助和竞争,激励患者更好达成康复目标。霁达康复结合中国文化特点设计了33项团体治疗活动,涉及活动能力,手部活动,沟通交流等多个方面;德国康复模式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