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料研究显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为1%~5%,75岁以上的为6.5%,在80~84岁之间为10.5%,85岁以上的患病率在20%以上,而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为3%~6%,其中缺血性痴呆约占66.7%,约30%的患者出现智能减退情况。血管性痴呆呈波动性进展,有些患者症状可自行改善,说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并非肯定最终进展为血管性痴呆,具有一定的可治性和可逆性。因此,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及早诊治,可以避免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对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除控制原发病外无针对性的治疗。经颅磁刺激起初是Barker最先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无痛、无创伤、非侵袭性的刺激大脑皮质的电生理技术,因其使用简易便捷、安全可靠等特点和优点,快速得到临床的认可和应用的非药物疗法,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在经颅磁刺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已有报道证明其对重症抑郁和运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疾病有确切疗效。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不同具体治疗参数刺激大脑皮质层,影响大脑的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活动,从而对人的大脑皮质层产生兴奋或是抑制电活动,为诊断运动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评价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提供了临床应用的新方向,特别对卒中后的早期神经功能的保护及卒中后期的运动功能的康复方面有较好的潜能,但应注意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副作用及其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调查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除了能够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脑血流和代谢,维持离子平衡以外,还可以通过促进突触调整和重塑、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传递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等机制干预皮层功能网络的重建,因此对于改善认知障碍亦有一定的效果。已有动物实验证实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型认知障碍大鼠有治疗作用,但此方面临床研究较少。
有人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3Hz和10Hz频率治疗抑郁症患者,3Hz组取得了明显改善,而10Hz组患者多不能耐受。研究还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局部场点位当量主要与刺激强度有关,而与刺激频率关系小。也有人在Alzeimer的治疗中采用高频率刺激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研究采用5Hz频率,%阈值的磁场强度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治疗后各组MoCA和CD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揭示了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有效果,但研究结果也显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真刺激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非药物治疗联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效果优于单一方法。假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所产生的暗示作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未产生显著影响。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内神经递质及其传递、不同脑区内多种受体包括五羟色胺、N-甲酰-D-门冬氨酸等受体及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这些可能是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脑功能状态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之一。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安全性一直是受人 相信未来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无痛、非介入性治疗手段必然会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所的青睐,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仍不能确定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认知功能的有关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刺激间隔以及总刺激次数、治疗部位等重要参数的选择,即使在相同的参数下对不同群体对其反应也不尽相同,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摸索,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有力的武器。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