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
一.透镜
我们将光线能否经过将镜子分为反射镜(如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与透镜,光线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使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产生一系列的光学现象,我们将透镜分为凸透镜与凹透镜。
二.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分类及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1.基本定义:
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
2.辨别方法:1.看一看,直接依照定义即可
2.摸一摸,是一种方法,但千万不要使用
3.照一照,能形成小光斑的是凸透镜,不能的是凹透镜
3.主光轴、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我们看上面两幅图,无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其镜面都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所组成,我们将通过这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定义为主光轴。
光心:透镜的中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4.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光线由空气进入透镜会发生折射现象,但具体怎样折射我们还不是很清楚,而我们对光线进入三棱镜后发生的折射现象还是比较清楚的,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我们通过下面的一组图来帮助理解
通过上面这组图片以及实验探究,我们发现:1.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5.焦点与焦距
特殊的,对于与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来讲,经过凸透镜后,光线会聚在主光轴同一点,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点称为焦点,用符号F表示,把焦点与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用符号f表示。由于透镜两边左右对称,所以在另外一侧同样也有一个焦点,两个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相等,类似的,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发散,而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同样也有一个交点,我们称为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一样,焦点也有两个,左右对称焦距相同。对于凸透镜来讲,焦距的大小同时也反应了透镜的会聚能力强弱,焦距越大,会聚能力越弱。
6.对会聚与发散作用的正确理解
同学们其实很容易就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只画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的光路图,而不画出任意一种情况呢,在中学阶段,我们不需要掌握光线沿其他方向入射时折射光线的精确光路图,但我们需要明确,无论入射光线怎样,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具有普适性的,但我们千万不要错误的认为,所有经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线都是会聚/发散的,这种会聚或发散是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较,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折射光路的可逆性,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线,同样,对准凹透镜另一侧焦点会聚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也会变成平行光,所以当我们通过光路图来判断透镜类型时,只看折射光线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我们称之为物距,用符号u表示;
2.凸透镜的焦距,用符号f表示;
3.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我们称之为像距,用符号v表示。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白色塑料光屏、光具座和火柴。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例如u=4f…u=3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例如u=1.8f…u=1.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u=0.8f…u=0.3f…。若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
实验中的注意点: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让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调节光屏直致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
4.怎样找实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5.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6.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u=2f
fu2f
u=f
uf
实验结论: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fv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投影机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u2f
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f
uf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物远像远像变大
放大镜
口诀记忆:
1.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
2.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其实这条规律可以这样总结: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物只要靠近焦点像就远离从而像就变大)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