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七夕”当作中国的“情人节”吗?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了。巧的是今年闰七月,刚刚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之中的“七夕”将过两次:一次是7月31日,一次是8月30日。一些民俗学家建议宏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七夕”的文化底蕴。同时,两个“七夕”也使商家寻觅到了更多的商机,把这一天作为中国情人节是所有商家最大的卖点。“七夕”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采的一个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乃至更早。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牛郎织女这一对有情眷属被王母娘娘阻隔于天河两侧,只有在“七夕”才会踏上鹊桥集会一次。2000多年来,无数诗词歌赋赞美着这段感人爱情故事,特别是宋朝词人秦观的“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成为千古绝唱。但近日在湖北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宗迪认为,“七夕”本来只是一个秋季的节日,虽然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却与爱情无关。刘宗迪的研究还表明,“七夕”的故事和风俗与时节的关系都可得到解释:织女名是纺绩之月的标志,牵牛则为牲之月即八月标志;七夕穿针乞巧,是由于迎接将到来的纺织季,乞巧之时陈设瓜枣,是由于该季节正是瓜枣成熟之时。据秦朝占卜简书《日书甲种》上说,“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3弃”、“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这些文献资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七夕”对婚嫁而言并不是吉祥日子,本来是凶多吉少的“下签”,是抽不得的。何况秋季行将到来,万物萧条,使人黯然神伤,其实不合适谈情说爱。刘宗迪认为,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使“七夕”这个仿佛被冷落的节日突然热烈起来,而“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仿佛也愈来愈深入人心。因此,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没有人会愚昧地表示反对,商家更是用心良苦。但就此认定“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可谓数典忘祖。中国古代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和西方情人节一样在万物盛开的春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在内的春季节日,除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仪式内容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摆的爱情节日。白癜风的医院古代那些爱情诗篇流露出的风花雪月,和宋明话本、元人戏文等描绘的才子佳人佳话,无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中产生。他还指出,本土意识的“七夕节”为了回应外来冲击而复兴传统,却又不能不参照外来文化的西方情人节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结果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低劣模仿。
相干链接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采的一个,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白癜风能否治愈、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节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其中,深入人心的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题材,它与民俗生活结合起来构成了具有特点的民间活动,是文学、民俗学、游艺诸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