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饮食 >> 觉醒五从波粒二象性到阴阳,真相就在眼

觉醒五从波粒二象性到阴阳,真相就在眼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203/4571906.html

图丨阴阳之道

文丨曙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在十九世纪之前,以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如日中天,对当时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经典物理学中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被完美的解释——光的组成。

十九世纪初,托马斯·杨第一次通过双缝干涉实验确定了光的波动性。至此往后的一百年间,物理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震荡,也让我们一步步更加接近了宇宙的真相。

光的波粒二象性双缝干涉实验的设定是,用一个发射光子的机枪对准双缝发射: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当光束通过双缝后,呈现在屏幕上时,就一定会留下两道杠。如果光是由波组成,光束通过双缝后,会形成两个波源,两道波各自震荡干涉,最后一定形成斑马线的干涉条纹。图为波的干涉第一次试验:光束通过双缝,实验结果是标准的斑马线,证明了光是波。第二次试验: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积累,还是出现干涉条纹,由于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且只能通过一个狭缝,那么光子是在跟谁干涉?这是量子力学中的第一个原理:叠加态原理。单一光子在没有观测的情况下自行发生了干涉,让一众科学家摸不着头脑。(单一光子的干涉涉及到量子纠缠原理,同样由阴阳平衡解释。量子纠缠过于复杂,之后的文章再做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这次在缝隙前加两个探测器,一边一个左右排开,哪边的探测器看到光子,就说明光子穿过了哪条缝隙。通过探测器探测到的结果发现,光子确实是只从左缝或者右缝单一通过,但是结果是,屏幕上看到明显的两条杠。疑问没有解决,反而多出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用探测器探测了,就由斑马线变为两道杠。这是量子力学中的第二个定律:观察者原理。即你观测了,就会引起叠加态的坍缩,并看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果。并且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但这只是光的一个性质。即传播时候为波态,被观测时为粒子态。也就是说光可以表现波的性质,也可以表现粒子的性质,而其中的变量,只是因为观测方式不同,即有无被观测。

图为观测下光呈现粒子性

这些现象可以用波粒二象性解释,但是几十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是经典物理学倒塌的关键——就是惠勒提出了延迟选择实验。第四次延迟选择实验:这次是将探测头延迟放置,不是放在双缝两边,而是计算好光通过缝隙的时间,在最后快要落到屏幕上时在加上探测器,但无论探测器速度多快,只要是加上探测器,屏幕上一定是两道杠;反过来如果最开始有摄像头,在最后一刻撤掉,屏幕上一定是斑马线。此次试验,探测器是在光子穿过双缝后,才对光子造成的影响,但却能影响光子穿过缝隙时的状态。理论上,穿缝在前是因,被探测在后是果,按照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因能决定果,但在这次试验中,果决定了因。也就是说在微观世界中,未来能改变过去。物理学界在接受了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的同时,吵得不可开交。薛定谔为了反驳叠加态原理,也做了个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他讽刺玻尔,猫在不打开盒子的时候,不可能出现不死不活的叠加状态。以上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究竟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只要在观测的情况下,光就一定是粒子性,不观测它哪怕最后一秒关掉探测器,光一定是波动性。如果你看过《觉醒(三):时间是我们感觉的假象》,有了时间不存在的认知,这个问题马上你就能理解了。物理学家无法在经典物理学的认知上理解延迟选择实验,是因为他们先入为主了时间的概念,认为有发射光子的因在先,才有了观测光子的果。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一切都是同时存在的,叠加态与坍缩态永远不是双缝干涉实验应该研究的关键。不论叠加还是坍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同时存在。这个实验最接近我们宇宙真相,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变量是——观察。

爱因斯坦的月亮

爱因斯坦在一次散步时问他的学生派斯教授:“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的时候才真正存在?”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一个没有严格因果律的物理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有前因后果,不依赖任何的“随机性”。所以爱因斯坦的结论是,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一定客观存在。当这个问题传到玻尔耳朵里时,玻尔不假思索地回答:“月亮不观测时就不存在”。没有观测的时候,不存在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所谓的“实在”只有和观测手段连起来才有意义。因此,月亮的存在与我们的观察相关。这场争论的焦点还是放在了观察上,再次印证了观察者的重要性。

图为爱因斯坦与玻尔

王阳明的《传习录》

从《觉醒篇》一开始,我就不断的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人的一生就是要成为一个观察者。所有的真相都在观察者眼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意之所在就是主动观察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又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没有看到花你就无法形容花的样子,花只能存在你的想象中,当花以脑电波的形式存在,它呈现的是波动性。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当你看到了花,花的样子生动的展示在你的眼前,你的世界里就有了一朵鲜艳的花朵。此时的花是实物,呈现的是粒子性。

波粒二象性组成了光的全部,一样组成了花的全部。花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同时存在,在观察与不观察中相互转化。

如果进一步讲,波粒二象性有一个更好的解释,就是《易经》中的阴和阳。

玻尔的互补原理玻尔以阴阳太极图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族徽,并且受到阴阳太极的启发,提出了互补原理。

图为玻尔族徽,徽中文字为对立即互补

什么是互补原理:玻尔提出互补原理首先是对光的波粒二象性加以诠释。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它们在同一时刻相互排斥,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波动性与粒子性同时构成了光的全部,但只有在加入探测器与撤掉探测器时,呈现其中一个性质。互相排斥却又互相不冲突。

玻尔认为阴阳学说是这个世界最本质的规律。粒子性与波动性,坍缩态与叠加态,实物与能量,都是一个物体应有的全部,都是对于阴阳的诠释。

阴阳的本质

物质本身的五行与阴阳暂且不表。在宏观角度中阳是一种能量,阴是物质的实相。一切都是在能量和物质实相之间互相转化。而转化的关键就是你的心是否有观察,你的心是否在上面。就像光一样,当我们没有观察时候,它是一种能量波的形式。当我们观察它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粒子的物质实相。再举一个例子:当一个杯子摔碎时候有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通过耳朵这个接收器在心里接收到,其实是没有声音的,只是一种能量波(阳)。如果你通过耳朵将心放在了上面,用心去听的时候你就听到了声音(阴)。再例如,我和一个人网络上聊天,信息是以能量波形式传递(阳),但是一旦见面,我观察到了他,他就是一个人的实相(阴)。当再度分开的时候,见面的画面停留在脑海里,继而又变成了能量波(阳)。当你观察时候,便以实相存在;当你不观察时,便以能量存在。阴阳是每一种物体的两种存在形式,互相转化,而转化的关键在于观察。再来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也表明了物质是能量,能量可以转化成物质。它们是所有的你可以想到的一切的两种特性。再以因果为例。因果是“一”,是同时产生的。但是因是一股能量形式,果是物质实相的显现。因就像是你心中的一个念头,想法。果就是这个想法变成了物质世界的实相。而转化的关键在于,你一直把你的注意力或者觉知放在这个想法上。如果有一天你的注意力不在这个因上,那么果的物质显现就没有了。这也解释了所谓物质世界的不确定性。因为所有都是在转化的。而决定以哪种特性存在,取决于你的心。心的观察,心念,信,意等等。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外在的物质实相是你潜意识的10%显现,另外90%,你并没有把这90%的潜意识使用起来。所以说,信则有(实相-阴),不信则无(能量-阳)。但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个信不是头脑中的表象,而是内心的深层次的信(潜意识)。这再次说明了身心一致,对自己诚实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现在理解《金刚经》中的这句话了吗。爱因斯坦到死都没有想明白光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月亮。如果能成为观察者,那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已经超越了他。

觉醒篇:

觉醒(四):生命唯一的意义

觉醒(三):时间是我们感觉的假象

觉醒(二):自私与无私的本质是相同的

觉醒(一):身心一致是不生病的根本

中为合理

常为正常

做合理正常的顺道之人

中常之道

回归本质,唤醒志同道合的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dwh/19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