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感觉
人的感受器官和感觉器官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产生相应的感觉。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有多种感受器。各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不同。
皮肤的功用:a感受外界刺激;b防止水分疏散;c排汗散热;d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2.鼻和嗅觉
嗅觉的形成: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感觉。
3.舌和味觉
舌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的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
理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理解:
①人是怎样发声的?
说话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挤压,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②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发生振动而发声
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
3、声音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理解:①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理解: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固体液体气体。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声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难点: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回声测距离:2s=vt
5、耳和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廊、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听小骨)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半规管和前庭能感受压力,和平衡有关;人出现晕车、晕船现象就与前庭、半规管的耐受性有关)
(2)感受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廓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后再传入耳蜗。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正常振动。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1)定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粗细)称为音调。
实验证明: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快慢。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Hz。
(4)频率高于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5)理解: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
2)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3)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2、响度
(1)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叫音量)。(2)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①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与声源到人耳过程中的分散程度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③与声源到人耳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音调是指声音的尖细,而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如,小孩的窃窃私语声,音调高,但响度小;而大人的厉声斥吓声,音调低,但响度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难点:音色是由发声体决定的,发声体不同,音色便不同。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2、噪声的等级的划分(1)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Hz。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2)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3)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
②阻断噪声的传播;
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消声(从声源处);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1)回声定位(蝙蝠-超声波)(2)声纳测距,探测鱼群(超声波);预测地震,遥测核爆炸(次声波)。(3)难点: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
2、声与能量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重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专项二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
1、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规律应用: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缩小或等大的(物距像距,像缩小;物距=像距,像等大;物距像距,像放大);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由物体形状决定;日食、月食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光路可逆性:光路是可逆的。
4、光速: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5、日食、月食的成因
(1)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月球背后会形成长长的影子。
(3)月球在地球的影子分为两部分,如图甲所示,中心的区域叫做本影区,外面的区域叫做半影区。位于半影区的人看到的是日偏食;位于本影区的人看到的是日全食;若地、月之间距离较远时,还会看到日环食。
(4)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阳光,就会形成月食,如图乙所示。
5、光的色散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
(2)由光的色散现象得出的两个结论: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6、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1)红、绿、蓝三种色光中,任何一种色光都不能由另外两种色光合成。但红、绿、蓝三种色光却能够合成出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光来,只要适当调配它们之间的比例即可。
(2)适当的红光和绿光能合成黄光;适当的绿光和蓝光能合成青光;适当的蓝光和红光能合成品红色光。相同比例三色合成白光。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2、反射类型:根据反射面的不同把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发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注意:(1)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界面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大小都为0°。
(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可见光可以反射,不可见光同样可以反射。
3、平面镜成像
(1)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2)成像特点:①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②像和物离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对称,方向相反;④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口诀:“等大、等距、反向、垂直、虚像”)
(3)成虚像原因:平面镜里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镜面的大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三、光的折射
1、含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密度大于空气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简记为:空气角大;人看鱼浅,鱼看人高)
四、透镜及凸透镜成像规律
1、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距u、像距v、焦距f之间的关系式:
(1)口诀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
口诀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远虚像大而远。
口诀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物远实像近又小,物远虚像远又大。
(2)对口诀中内容的理解:“物近像远像变大”、“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我们可以结合图加深理解。
4、人眼球的作用
(1)折光系统: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像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u>2f,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近视与远视
①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造成物像模糊不清;近视镜为凹透镜。
②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造成物像模糊不清;远视镜为凸透镜。
精锐education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