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当物体从2f以外的地方逐渐向2f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当物体到达2f之内逐渐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内虚外实
实正虚倒虚放大
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物、像等大)
物近像远像越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