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中心展现“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合作的效率
年春天的某个清晨,北京市某小区一位45岁市民6:30突然头晕、恶心、左侧肢体功能受限。北京市指挥中心接到呼救后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初步判定病人为急性脑梗死。在与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医院24小时卒中急救值班团队电话联系后将病人紧急送往该院。7:54医院急诊;已在现场等候多时的卒中急救团队接受病人后初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开始进行溶栓前各项准备:立即进行血常规、凝血和生化检验;8:13进行CT影像扫描检查;8:15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经家属签字同意后,8:21病人在溶栓车(配有抢救设备、监护仪、注射泵、溶栓药物及自动称体重功能)上注射静脉第一针溶栓药物;8:53入住病房时,病人症状明显好转,受限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病人从入急诊到注射溶栓药物仅仅用了27分钟,还不到国际标准60分钟的一半,比医院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前的最快溶栓时间分钟整整提前了90分钟。”医院副院长吉训明说。这就是卒中中心展现出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的效率。
卒中中心作为一种“以病人为核心”的多学科合作诊疗与管理模式,对卒中的急性期救治和整体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是整个脑血管疾病防控系统中的关键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有4.5小时的救治时间窗,错过了时间窗,导致卒中患者的致死率、致残率升高。提升卒中患者的救治率就必须缩短救治时间,每个环节都必须争分夺秒。医院创建高级卒中中心工作以来,针对现有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流程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和改造,设立卒中急诊多学科救治团队,减少科室会诊带来的时间延误、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各种手续、同步开展多项检查评估内容等。每周都召开质控例会,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流程和管理模式。同时邀请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负责人参会,梳医院急诊系统对接流程,有效缩短患者发病到送院时间,从源头提升救治效率。
百家高级卒中中心挂牌,完成“十、百、千”规划的第一步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以下简称“脑防委”)副主任王陇德院士介绍:心脑血管疾病以42%的死亡率居我国国民死因之首,其中以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危害最为严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的“五高”特点。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年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年成立了工程委员会,在构建全国脑卒中防治网络体系、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随访、推广脑卒中防治适宜新技术、进行心脑血管病防治社会健康宣教和建设卒中中心大数据平台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防治工作开展中,我们发现现行的医学诊疗模式分工分科过细,使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打了折扣。我们提出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工作,是对脑卒中治疗模式的一种变革。形成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能够早期进行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提供综合性服务,这对于改善脑卒中诊疗效果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卒中中心建设是医院卒中救治的核心部分,是提高我国脑血管病防治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脑卒中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必由之路,已医院和专家同道的共识。同时,卒中中心的建设也是对疾病综合性诊疗模式的探索,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费用、促进医患和谐、降低疾病死亡率,特别是降低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脑防委积极进行卒中中心的标准制定、试点探索、宣传发动等工作。早在年就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对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的实际状况,开始组织卒中中心建设标准的起草工作,经过多次修订,于年5月正式推出《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试行版)。年10月和年9月,分别选择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医院推行多学科合作的卒中中心建设试点,部分省市的卫生计生委也号医院积极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工作。
在卒中中心体系建设中,高级卒中中心是整个体系中的“中坚层”。每家高级卒中中心既可辐射区域内的3-5家卒中防治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又可从中遴选出国家示范卒中中心作为全国样本进行救治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年卒中中心认证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脑防委办公室根据前期调研的情况,决定先期启动“高级卒中中心”的建设认证工作。各地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并结合各自实际,共有医院主动提出“高级卒中中心”申报。脑防委认真组织国家卒中中心评审专家组,严格按照申报流程和建设标准,对满足建设标准的申报单位进行现场督查,将专家组提出的整改建议和意见逐一反馈给全部申报单位。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分三批认定了45家“高级卒中中心”和55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
脑防委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成包括十家“国家示范卒中中心”、百家级别的“高级卒中中心”和千家级别的“卒中防治中心”的三级卒中中心网络,到年,基本建成“院前健康教育、高危因素预防和急性发作联合救治,院中高危患者筛查和多学科联合干预,院后随访管理减少发病”为模式的覆盖全国的卒中中心体系。
静脉溶栓例(入院至注射溶栓药物时间即DNT平均为56.15分钟,达到国际标准60分钟内),动脉溶栓和取栓例,CEA手术例,CAS手术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严重程度量化评估(NIHSS评分)率达98%;早期吞咽功能评估率达96%;48小时内规范抗血小板治疗率达99%;脑卒中住院患者颈部血管及脑血管超声3天内完成率达94%;1周内通过CTA、MRA或DSA完成血管评估率达98%;蛛网膜下腔出血通过CTA、MRA或DSA明确病因的比例达92%;平均出院后随访率达92%。
年家高级卒中中心(含建设单位)全年的工作数据统计显示部分关键诊疗技术水平已经部分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下一步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组织管理,是推动卒中中心建设深入的关键
卒中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为病人提供了及时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且通过持续性改进不断提升医疗机构诊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不仅是组织管理、工作流程的再造、工作规范重新构架,还涉及到人员管理、绩效管理等等。比如:如何把各学科人员的绩效与原有科室的收入脱钩?如何与诊疗的质量指标、效率指标、群众满意度来挂钩?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这就要求各医疗机构必须有院长高度重视,协调各有关方面的资源,能够在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绩效考核、质量考核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调整和改革。医院整合内外资源,实施综合救治、预防干预、康复随访的全流程服务,推进脑血管病的路径化管理,做到专病专治、标准规范。医院管理和学科能力的提升,补足短板、达到最好的效益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将为其他疾病的多学科联合模式趟出一条路子。为此,脑防委规定,申报卒中中心必须由主管院长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医院的内部管理流程做好规划。各级卒中中心认证时,按照“成熟一批、审核一批,通过一批”的原则开展认证;授牌后,每年进行质量考核,开展持续督导。实现以卒中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我国脑血管病诊疗水平,努力推动我国脑卒中防治事业迈上新台阶。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