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常识 >> 第二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精彩集锦II

第二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精彩集锦II

 

年7月9日,第二届中国孤儿药研发论坛在上海张江如期召开。本届孤儿药研发论坛由上海市罕见病防治基金会、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中国孤儿药创新联盟、healthib俱乐部及茗嘉资本主办,《药学进展》作为协办单位和媒体支持全程参与了会议。参会报名人数达到多人,涵盖了学术界、监管部门、医药研发、产业投资、医生和患者组织等多个领域的相关人员。接下来,《药学进展》小编将带您回顾来自企业与科研院所研发专家的部分精彩报告。

报告一:高通量测序在罕见病诊疗中的运用

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临床遗传咨询与单基因产品总监

黄辉博士

罕见病诊疗中常用的高通量测序策略,给医生患者帮助,包括:1)疾病目标基因集测序;2)外显子组测序;3)全基因组水平的测序。

表型重叠疾病准确分型: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例,医生对表型重叠的病很难诊断真正病因,采用基因测序的话可以帮助医生做决策。所以每次健康检查时,医生需要对患者做系列监测。

测序技术对个体化诊疗的指导:单基因糖尿病很容易和1型糖尿病混淆,需要通过基因诊断方可确诊,从而帮助治疗。磺胺类药物可以通过独立的途径来关闭ATP敏感性钾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有研究发现:KCNJ11基因突变所致的PNDM通过磺胺类药物替代胰岛素治疗,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单基因糖尿病现在是我们通过结合基因诊断能够治疗的主要疾病。

测序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生儿筛查,测序之后汇报的信息,如何沟通,治疗和随访,以及基因位点的解读、存储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对于致病位点致病性的准确性是治疗的基础。我们遵照美国ACMG做的指南,关于一个基因位点做了85项注释,对每个位点做最准确的判断。从基因到临床表现不是直线的,有很多类型。我们对基因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和医生一起走。

利刃在手,其利弊在于拿利刃的人。相信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道德和理性,正确应用科技发展的成果,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报告二:从神经遗传病看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

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申请人和主要承担者

顾卫红女士

1.神经遗传病基本特点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是一大组种类繁多、表型复杂、症状体征多样的疾病,难以诊断,难以治疗,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变异性。

神经系统遗传病约占所有遗传病的60%,或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或表现其他组织病变伴神经系统症状,可伴发皮肤、骨骼、内分泌、心脏等异常。常见表现:共济失调、肌萎缩、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智力障碍、瘫痪、语言障碍、抽搐、畸形。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使神经遗传病诊断有了巨大进步,但治疗方面很多仍是空白。

2.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舞蹈病、早发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肌营养不良、神经皮肤综合征、线粒体病、铜代谢相关疾病、遗传性白质脑病、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遗传代谢病中累及神经系统的疾病。针对目前现状,-年逐步建设我们的罕见病发病相关DNA库

3.正在研发中的遗传性罕见病治疗药物

4.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是基础:包括遗传模式,临床表型,其他辅助检查(神经影像学、生化、病理、电生理等、致病基因分析)。治疗手段包括对症治疗、靶性治疗、康复和心理支持。

5存在问题:信息、技术群岛缺乏连接和协作

医疗信息资源分散、碎片化,相关技术彼此孤立,缺乏整合。临床医生、检测机构、患者群体、制药企业、政府部门等相关方缺乏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5.1罕见病基因检测存在的问题

基因检测进入临床的步伐过快,相关方缺乏交流,难以对接;大多数医生不了解基因检测技术和应用流程,缺乏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基因检测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行业协会;医生、患者、检测公司之间的连接松散,缺乏交流平台。医疗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将会限制科技转化应用;医疗体系不健全:转诊分级制度不完善;科室之间,学会之间,医生之间等医疗专业各领域之间交流不足。

5.2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缺乏参考流程

模糊的临床表型与二代测序大量基因数据建立连接容易出现问题;基于疾病分类的目标序列捕获Panel设计和选择;全外显子和全基因组测序大量数据与模糊的临床表型难以对接。

我们应共同探索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方式。临床表型的确认更加重要了,推动临床医生提升专业水平。临床对于基因检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选择检测方式和解读基因检测结果的致病性分析,临床与基因检测多个环节固然需要质量控制,更需要加强连接,并以患者数据为中心有效整合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如基因数据解读、链接数据库等。

报告三: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相关疾病现有治疗方案及展望

精准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TO

余鹏博士

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原理:

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相关疾病:每年新增患儿例,阳性率高;已有病患约10-20万。在我国,近年开始,各地妇幼保健院提供自愿自费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商业推广力度很大。

遗传代谢性疾病特点

1.小部分戏剧性疗效

治疗不及时往往可致死;但通过质谱检查,发现症结后,对症下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大部分严重后遗症

有毒产物累积,发作时已经有不可逆性损害。大部分疾病难以预防复发,死亡率很高。

3.能找到明确致病突变位点

绝大部分案例,生化指标与基因突变位点明确对应。对于部分疾病,中国人群有热点突变,大量基因背景完全相同的患者。

个人观点

1.国内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即将大规模开展,患者群大量增加;

2.可以通过常规饮食及维生素治疗维持不发病(需要等待根本治疗);

3.基因编辑技术很可能是突破口(新生儿筛查会是最好的突破口)。

报告四:中国罕见病群体现状及药物分析

中国罕见病中心主任

黄如方先生

我国罕见病存在的问题

1、罕见病诊断、研究、治疗水平低——国内绝大部分医疗资源覆盖北上广和沿海地区,中国并不缺少厉害的医生,但是地区差异非常大;

2、病人药物可及性程度低——FDA上市的五百多中药物,中国上市的只有90度种;

3、罕见病社会保障政策缺失——因病致贫;

4、病友家庭社会援助缺失;

5、全国有近千万患者人数,患者及家庭普遍贫困;

6、患者在教育、就业、婚恋层面面临普遍的排斥和歧视;

7、社会宣传和公众认知不足。

中国罕见病群体急需什么?

缺医、少药。治疗可及性是基本需求。

罕见病患者用药可能面临的问题:

没有有效治疗药物——全世界患者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具有研发能力的药企,对于孤儿

药的研发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hl/152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