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氟米特的活性代谢物——特立氟胺能显著改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情复发和恶化
口服特立氟胺可有效治疗早期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口服DMA:特立氟胺
治皮肤病的药也治MS
多发性硬化症AHCT后HDIT疗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β-干扰素的使用不能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残疾进展
“毒椅”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阿仑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优于干扰素
BG-12可有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那他珠单抗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JCV检测之争
氨吡啶缓释片能有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早期应用格拉默醋酸盐能有效延缓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
1来氟米特的活性代谢物——特立氟胺能显著改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情复发和恶化特立氟胺(来氟米特的活性代谢物)是一种正在研究的口服剂型的新型病程改善药物,其适应症为多发性硬化症(MS)。已知,特立氟胺能可逆性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嘧啶的从头合成,从而阻断DNA复制,减少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增殖。然而,由于正常的分裂缓慢的细胞可以从补救途径获得外源性嘧啶,所以特立氟胺能保留其复制和功能。研究发现,特立氟胺(7mg/天或14mg/天)能延缓MS患者的发病,减少复发和脑部病变,改善其临床预后。
年10月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一项特立氟胺治疗MS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TEMSO试验小组的Oapos;ConnorP等将例具有临床复发病程的MS患者(18岁~55岁,EDSS评分≤5.5分,入组前1年至少有1次复发,或者入组前2年至少有2次复发,但随机入组前60天内没有复发)按照1:1:1的原则进行随机分配,分别接受安慰剂、7mg/天和14mg/天的特立氟胺,疗程为周。主要终点为年复发率,次要终点为持续12周的病情恶化。
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特立氟胺能显著减少MS患者的复发(0.37例/每病人年vs0.54例/每病人年),7mg/天和14mg/天的特立氟胺组分别降低复发风险31.2%和31.5%,减少持续病情恶化的MS患者比例(21.7%和20.2%vs27.3%)。此外,两个剂量组的特立氟胺均能显著改善MS患者的脑部病变,且呈剂量相关性。在安全性方面,三组在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安慰剂组比较,特立氟胺组患者的腹泻、恶心、头发变细和轻度肝酶升高(≥正常值上限1倍)发生率较高,但这些不良事件一般不会引起停药。同时,三组在严重的肝酶升高(6.3%vs6.7%和6.7%)和严重感染方面均相当(1.6%vs2.5%和2.2%),没有死亡病例。
该研究认为,特立氟胺能显著减少MS患者的病情复发和持续恶化,改善脑部病变。
参考文献: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2口服特立氟胺可有效治疗早期多发性硬化症一项名为“TOPIC”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新药——特立氟胺可有效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治疗或预防发作。
特立氟胺是来氟米特的有效代谢物,于年获FDA批准上市,适应症为复发型MS。该研究旨在评估在确诊MS前应用特立氟胺的临床获益。研究纳入了名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至安慰剂(例)、特立氟胺7mg组(例)和14mg组(例)。研究周期为周。患者服药周后,可根据患者的意愿进入开放标签研究。实际研究过程中,特立氟胺14mg组和7mg组各有2例患者未服用试验药物,因此,最终纳入分析的ITT人群三组分别为例、例和例。
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特立氟胺14mg和7mg均可显著降低临床确诊MS的风险,风险比分别为0.74(P=0.)和0.(P=0.);降低MS复发或MRI上新发病灶的风险比分别为0.(P=0.)和0.(P=0.)。
该研究是迄今首个证实口服病程改善药对早期MS有临床获益的临床试验,相关研究结果为特立氟胺用于MS的早期治疗或预防发作提供了证据支持。结合前期的III期临床研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特立氟胺对MS具有病程改善作用。
研究期间,特立氟胺组发生率≥10%(且至少高于安慰剂组2%)的不良事件包括:ALT升高、脱发、腹泻、感觉异常和上呼吸道感染。其中,ALT升高是唯一导致超过2%的患者中断治疗的不良事件,特立氟胺7mg、14mg和安慰剂组的发生率分别为5%(11/)、4%(9/)和5%(9/),同时也是报道最多的严重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BritishMedicalJournal;:g
3多发性硬化症口服DMA:特立氟胺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脱髓鞘病变为主的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以病灶多发、反复复发为临床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近年来,有关治疗复发性MS的药物不断上市,其中包括各种新型口服和注射剂型的病程改善药物(disease-modifyingagents,DMAs)。特立氟胺是风湿科常用药物来氟米特的活性代谢物,在口服DMA中,特立氟胺已作为独立药物在欧美地区上市,已批准适应症为复发性MS。
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JiwonOh博士等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有关特立氟胺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治疗各类MS的临床研究以及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性。
JiwonOh博士等认为,多项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其他药物,特立氟胺都能有效治疗复发性MS。此外,特立氟胺是口服剂型,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良好。同时,由于特立氟胺的母药来氟米特已在临床应用十余年,被广泛用于各类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的治疗,所以特立氟胺的长期耐受性良好。
此外,虽然目前还缺乏有关特立氟胺与MS一线治疗药物的随机对照研究,但是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作者认为,特立氟胺有望成为新型、口服剂型的治疗MS的一线DMA。
参考文献:TherapeuticAdvancesinNeurologicalDisorders;7:-
4治皮肤病的药也治MS美国学者发现皮肤科药物咪康唑(miconazole)和氯倍他索(clobetasol)可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
凯斯西储大学PaulTesar等人筛选了种临床试验中安全使用的药物,最终发现咪康唑和氯倍他索能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progenitorcells,OPCs)成熟,促进小鼠细胞培养和小鼠幼仔髓鞘生成,缓解了多发性硬化模型小鼠的病情。
多发性硬化是年轻人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由免疫细胞异常破坏神经纤维的髓鞘引起。没有髓鞘,神经信号不能沿着神经纤维传递,患者可能走不了路,拿不起杯子,甚至看不清东西。
咪康唑是一种抗真菌药,氯倍他索则是类固醇抗炎药。目前这两种药的用药目的都和神经系统疾病沾不上边,也没有人料到它们会促进OPC形成少突胶质细胞。但研究发现它们的确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促进再髓鞘化,只是咪康唑不影响免疫反应,而氯倍他索能抑制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称理论上人的神经干细胞有能力修复多发性硬化中的神经损伤,但实际应用起来相当困难。这项研究结果将为多发性硬化或相似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
5多发性硬化症AHCT后HDIT疗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炎症在该病中起重要作用:会引起血脑屏障障碍,炎症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分泌促炎因子造成神经损伤。
在动物模型中,高剂量免疫抑制剂可以控制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患有其他免疫介导性疾病的患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AHCT)后高剂量免疫抑制剂(high-doseimmunosuppressivetherapy,HDIT)疗法也有良好反应。在临床前研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高剂量免疫抑制剂疗法时,相对于化疗,全身照射(totalbodyirradiation,TBI)更加有效。
美国西雅图市瑞典神经科学研究所的JDBowen等,近期公布了一组MS患者AHCT后HDIT疗法研究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该HDIT疗法包括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CY)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患者长期随访资料收集至年。
该研究共纳入26例MS患者:患者EDSS(ExpandedDisabilityStatusScale)为5.0分~8.0分,平均EDSS评分为7.0分,患者进入研究前一年EDSS评分至少有1.0分恶化。平均病程84(10~)个月。其中17例患者为继发进展型,8例为原发进展型,1例为复发缓解型。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
与基线值相比,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EDSS评分恶化0.5分以上,其中10例患者恶化1分以上,但患者MRI未见新发损伤;4例EDSS评分改善0.5分以上。随访72个月时EDSS评分恶化超过1分的可能性为0.52。5例患者基线EDSS评分小于等于6.0,其中4例末次随访时未见恶化超过1分EDSS评分。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带型有持续轻微改变。MRI检查显示4例患者有新发损伤或原有损伤恶化,均在随访13个月以内。在高EDSS评分亚组,大部分患者在移植7年后患者状况稳定。治疗后未见由于炎症事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恶化。
研究表明:患者治疗后6年内病情可保持稳定;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虽然部分患者EDSS评分恶化1分以上,但是MRI检查未见新发损伤,提示该疗法可能更有益于早期患者。
参考文献: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47;-
6β-干扰素的使用不能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残疾进展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年轻人除了外伤之外导致神经障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临床表现随着时间的进展会逐渐加重,直至残疾。β-干扰素是一种被美国FDA批准广泛用于治疗MS的改善病程药(disease-modifyingdrugs,DMDs),然而,加拿大AfsanehShirani博士领导的课题小组的一项基于前瞻性数据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该药并不能延缓MS患者残疾的进展。
该试验纳入加拿大年~年间的患者,分为三组:治疗组例患者接受β干扰素治疗;同期对照组例及历史对照组例患者不予应用该药。
基线时,3组患者的10分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DisabilityStatusScale,EDSS)的中位评分为2.0分(评分越高提示残疾程度越严重)。76%的患者为女性,MS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32岁。治疗组、同期对照组和历史对照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1年、4年和10.8年。
结果:治疗组、同期对照组和历史对照组分别有10.8%(94例)、5.3%(44例)、23.1%(例)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扩展的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DisabilityStatusScale,EDSS)评分维持在6分,经过潜在的基线复杂因素(性别、年龄、疾病持久力、EDSS评分)调整后,未发现β干扰素与MS进展之间存在关联。在校正各组在合并症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后,上述结果并无显著改变。而对于次要终点:EDSS评分维持在4分,治疗组、同期对照组和历史对照组分别有18.6%(例)、8.6%(68例)、29.5%(例)的患者达到次要终点,无统计学差异。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β干扰素并不能使MS残疾患者获益,而MS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地防止或延缓残疾的发生,该研究使β干扰素能否常规用于治疗MS成为疑问。然而,不排除有一小部分患者因β干扰素的治疗而获益,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识别这些患者的特征。
参考文献: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
7“毒椅”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两项试验的结果均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两个剂量组的BG-12(mg/d和mg/d)能显著降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复发(包括:复发患者比例、年复发率)和残疾进展比例,改善脑部放射学预后,其总体疗效与另一种已批准多发性硬化症适应症的药物——格拉默醋酸盐(皮下注射剂型,20mg/d)相当。
美国医院的RopperAH博士在同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专门针对二甲基富马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发表了编者按,介绍了该药物的发展历史、和其他阳性药物之间的疗效比较,同时还评价了该药物的安全性。Ropper博士描述道,年的《英国皮肤病学杂志》曾报道,在欧洲的数个城市中,有几百人因湿疹样烧伤就诊,而且无明显诱因。最终通过不懈努力,一位芬兰医生发现,上述患者均直接接触了二甲基富马酸(作为一种干燥剂和杀真菌剂,应用于沙发/椅子的航运),即著名的“毒椅”事件。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开始,该药物也被应用于治疗银屑病。年,一位德国皮肤病学家和一位神经病学专家偶遇,获知超过2位同时合并银屑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在服用富马酸后,多发性硬化症病情稳定。随后,有关该种药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不断被报道。于是,本期报道了两篇相关的Ⅲ期临床试验论文。
Ropper博士表示,二甲基富马酸作为一种口服药物,与注射剂型的药物(干扰素、格拉默醋酸盐和那他珠单抗)相比,可能具有更好的患者接受度和药物依从性优势,但总体疗效相当,并没有显著优势。此外,该药物是否能与其他阳性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还不清楚。同时,该药物具有较高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且与其他口服药物一样(除泰瑞米特外),其安全性均未经过大样本量、长期的安全性试验验证。
Ropper博士认为,虽然根据目前的数据分析显示,该药物的收益可能大于风险,但是如何说服医生和患者改变目前的治疗方案,接受这一新型口服药物,可能还需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研究数据。
参考文献: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8阿仑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优于干扰素阿仑单抗(alemtuz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靶向T细胞及B细胞上的CD52蛋白。在之前的2期临床试验中,阿仑单抗被证明可降低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的疾病活动度,约有3/4的MS患者在4年内保持无症状状态。整个生物医药业都为阿仑单抗治疗MS的潜能而雀跃,希望该药能将MS患者的生存期从目前的5年延长至20年。在3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在大样本人群中比较了阿仑单抗与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经一线药物治疗仍复发的M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在为期两年,评估者单盲、随机对照的3期研究中,研究者招募18岁~55岁、应用IFNβ或格拉替雷治疗后复发的复发-缓解型MS患者,患者按照1:2:2的比例分别接受44μgIFNβ-1a皮下注射、每日12mg阿仑单抗静脉注射或每日24mg阿仑单抗静脉注射。
位IFNβ-1a组受试者及位阿仑单抗12mg组受试者被纳入主要结果分析。IFNβ-1a组有位(51%)患者复发,而阿仑单抗组有位(35%)患者复发(率比0.51;P0.),相比IFNβ-1a,阿仑单抗组有49.4%的改善。IFNβ-1a组有94位(47%)患者2年内无复发,而阿仑单抗组有位(65%)患者2年内无复发(P0.)。IFNβ-1a组有40位(20%)患者残疾持续累积,而阿仑单抗组则仅有54位(13%),相比IFNβ-1a,阿仑单抗组有42%的改善。阿仑单抗12mg组全部位患者中有位(90%)出现与注射相关的不良反应,位(77%)发生感染,发生率高于IFNβ-1a组的位(66%),但均属于轻中度感染,69位(16%)发生甲状腺功能失常,3位(1%)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该3期研究表明,对于一线治疗难控制的复发-缓解型MS患者,阿仑单抗在降低其复发率和残疾持续累积风险方面优于IFNβ-1a。但在进行治疗时仍需考虑其风险及获益。
参考文献:Lancet;:1-
9BG-12可有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脱髓鞘、神经退行性病变,通常使用干扰素β或醋酸格拉替雷治疗。氧化应激和促炎刺激是MS的重要病理因素。实验数据表明,一种口服二甲基延胡索酸BG-12具有抗炎和细胞保护作用。为确定BG-12对复发缓解型M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开展的一项全球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比较研究——CONFIRM(ComparatorandanOralFumarateinRelapsing–RemittingMultipleSclerosis)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BG-12(2种剂量)和醋酸格拉替雷均能显著降低复发缓解型MS的复发率、改善神经放射学结果。
试验纳入名复发缓解型MS患者,按1:1:1:1的比例随机分入每天2次口服mgBG-12组、每天3次口服mgBG-12组、每天皮下注射20mg格拉默(即醋酸格拉替雷)组和安慰剂组,共治疗96周。首要研究终点为治疗2年间每年的复发率。此研究未做BG-12和格拉默有效性比较。
治疗2年时,每天2次BG-12组(0.22)、每天3次BG-12组(0.20)、格拉默组(0.29)每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0.40)。相对减少为:每天2次BG-12组,44%,P0.;每天3次BG-12组,51%,P0.;格拉默组,29%,P=0.01。在减少残疾进展方面三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MRI研究终点方面,相对于安慰剂组,另外3组明显减少新增或扩增T2-加权病灶数量(所有组P0.)及新增T1-加权病灶数量(每天2次组,P0.;每天3次组,P0.;格拉默组,P=0.)。对BG-12组与格拉默组进行比较显示,两者除以下几点外差异不明显:如年复发率(每天3次组),新增或扩增T2-加权病灶数量(2种剂量组),新增T1-加权病灶数量(每天3次组),每个比较均P0.05。
安全性方面,治疗药物组不良反应多于安慰剂组。BG-12组常见潮红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格拉默组常见注射相关不良反应。BG-12组中未出现恶性肿瘤或机会性感染,但出现淋巴细胞减少。
上述结果表明,BG-12可作为复发缓解型MS患者的起始口服治疗方案,或作为其他现有疗法的替代方案。
参考文献: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7-
10那他珠单抗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JCV检测之争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multifocalleukoencephalopathy,PML)是一种罕见亚急性脱髓鞘疾病,其病原体多为JC病毒(JohnCunninghamvirus,JCV),主要见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机会性感染致病。
美国马萨诸塞州BiogenIdec公司的Subramanyam博士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强调了检测抗JCV抗体水平对评估用那他珠单抗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PML发生风险的有效性。BiogenIdec公司对例这类患者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例(99%)在确诊PML6个多月前,抗-JCV抗体结果已经呈阳性。
在更早的一项研究中,Rudick等试图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名用那他珠单抗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液中的JCVDNA,结果在2例(1%)患者中检出了病毒血症。而22例最终被确诊为PML的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时,病毒血症检测结果为阴性。Subramanyam等由此认为,检测JCV病毒血症可能无法预测PML风险。
而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EugeneMajor等认为,Subramanyam等所报道的名PML患者在确诊PML前抗体检测均显示JCV血清学阳性的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Major等发现,有些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即便在活动性JCV感染期间,也不会发生PML,对JCV也不产生抗体应答。因此,一些已感染了JCV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单看其抗体水平不能反映其先前暴露状态。至于Rudick等所报道的极低的病毒血症检出率,Major等认为这可能是由样本完整性受损而导致的。
在那他珠单抗治疗期间,任何时候JCV活动性感染的直接证据都能为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直接证据可以从检测抗体的同一份血样中获得。Major等由此建议,最好在血清学检查的基础上再采用敏感的病毒DNA检测方法获得JCV感染的直接证据。
参考文献: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11氨吡啶缓释片能有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氨吡啶(4-氨基吡啶)是一种钾离子通道阻滞剂。2年,在对早期进行的5项临床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后,认为氨吡啶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没有显著疗效。但是另外的2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每天2次口服氨吡啶缓释片可以维持血药浓度,发挥一定的疗效。
为了进一步评估口服氨吡啶缓释片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cordaTherapeutics公司进行了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杂志上。这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入组例18~70岁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口服氨吡啶缓释片10mg,每天两次,疗程14周;安慰剂组(n=72)。试验结果表明,定时步行反应者比例(proportionoftimedwalkresponders),治疗组(78/,35%)高于对照组(6/72,8%;P0.)。步行速度改善率治疗组(25.2%)也明显优于对照组(4.7%)。氨吡啶能有效改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行走功能,减少患者卧床残疾现象,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Lancet;:-
12早期应用格拉默醋酸盐能有效延缓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伴有轴突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脱髓鞘病变。它的轴突损伤的范围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而后者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分类。最新的组织病理和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证实,在多发性硬化症初次发病时患者就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轴突损伤。有学者提出早期应用病程改善药物可能会有效预防或延缓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的发病或进展。有证据显示,具有临床孤立综合征的患者会有很大可能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格拉默醋酸盐是一种被批准上市的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药物,能有效减少无复发史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复发率、核磁共振成像的活动度和疾病负担(医疗费用)。因此,有学者推测格拉默醋酸盐也可能是能有效治疗临床孤立综合征的药物之一。
为研究早期应用格拉默醋酸盐是否能有效延缓临床孤立综合征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意大利的Comi等组织了一项名为PreCISe(earlyglatirameracetatetreatmentindelayingconversiontoclinicallyde?nitemultiplesclerosisinsubjectsPresentingwithaClinicallyIsolatedSyndrome)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本试验共有16个国家80个医疗中心的例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入组。入组患者被随机分为格拉默醋酸盐组(皮下注射20mg/d,n=)或安慰剂组(n=),观察时间为36个月。主要终点为患者疾病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的时间。
结果显示,对比安慰剂,格拉默醋酸盐能减少45%的患者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HR=0.55,95%CI:0.40~0.77,P=0.),并有效延长患者疾病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的时间(安慰剂组患者平均为天,格拉默醋酸盐组患者平均为天)。格拉默醋酸盐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注射部位的反应(56%vs24%)和快速的注射后反应(47%vs12%)。
该研究表明,格拉默醋酸盐能有效减少和延缓临床孤立综合征进展至多发性硬化症。
注:临床孤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为多种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的首发或早期临床表现。研究证实,85%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是以急性或亚急性的单一白质损害的神经功能障碍形式起病,常表现为单一的视神经炎或一个孤立的脑干症状,或单纯的部分脊髓症状,而上述表现即为临床孤立综合征。
参考文献:Lancet;:-
《康复·生命新知》订阅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