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4日下午,血管性认知障碍系列教育项目(SENSE)暨赛科学院卒中中心项目济南站在山东新闻大厦新闻大会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天坛卒中学院主办,华润赛科承办。医院杜怡峰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医院赵性泉教授、医院彭丹涛教授、医院王翠兰教授等出席本次会议并做主题学术报告。
杜怡峰教授主持会议
彭丹涛教授
彭丹涛教授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诊治进展》报告中主要围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国内外指南对VCI的分类具有一定差异,AHA/ASA指南、VASCOG、VICCCS共识声明分类共识均按病程进行分类,中国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诊治指南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对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国外指南并未详细制定具体诊断流程,侧重描述临床评估、神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对VCI诊断的意义,国内年VCI诊治指南概述了VCI诊断的流程,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更新,VCI诊断主要包括采集病史、临床症状评估、神经心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生物标记物。VCI预防首先需识别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VCI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饮食与生活习惯等。AHA/ASA推荐VCI治疗药物:多奈哌齐有助于VaD患者提高认知能力;加兰他敏亦对VaD患者有益;卡巴拉汀和美金刚对VaD患者的作用未做充分RCT研究。
王翠兰教授
王翠兰教授在《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药物治疗》报告中指出,中国卒中发生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正成为中国居民的严重负担,在卒中后早期阶段及时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复发率、致残率并减低相关费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日益受到社会与学术界重视,卒中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国内外卒中相关指南提供了依据。PSCI总患病率达80.97%,成为当前国际卒中研究和干预的热点,不同部位梗死,认知障碍表现不同。《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可用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Ⅰ级推荐,A级证据);美金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但认知及总体改善不显著(Ⅱa级推荐,B级证据);卡巴拉汀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Ⅱb级推荐,B级证据)。尼麦角林、尼莫地平、丁苯酞对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可能有效(Ⅱb级推荐,B级证据);双氢麦角毒碱、胞磷胆碱、脑活素以及某些中成药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不确切(Ⅲ级推荐,C级证据)。多项研究表明,尼麦角林治疗各型痴呆,认知功能明显改善。PSCI精神行为症状早期首选非药物治疗。王翠兰教授强调卒中后认知障碍应早期筛查与干预,控制血管风险因素可预防PSCI。
赵性泉教授
赵性泉教授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报告中指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动脉瘤占85%,非动脉瘤中脑周围出血占10%。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亦称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corticalSAH,cSAH),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非外伤性SAH的7%(4.9%~18.3%)。由于其症状不明显而易被忽略,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在凸面SAH患者,头颅CT对急性期SAH(48h内)的敏感度达90%以上,但之后迅速下降,临床上很容易忽略和遗漏,或者难以肯定是否出血。随着核磁技术的发展,尤其T2*和SWI序列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关凸面SAH的报道逐渐增多。
cSAH的病因具有高度异质性。相对常见的原因有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动静脉畸形等,比较少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夹层、血管炎等。
凸面SAH患者中,类似TIA的症状和体征出现频率较高,而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定位体征少见。头痛在CAA引起的cSAH中非常少见,高达58%的cSAH患者可能不存在头痛。出现剧烈的头痛多见于青年人,由于CVT或RCVS引起的cSAH。青年患者需重点除外皮层静脉血栓。
花絮一览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签到
会议现场互动答疑
与会医师享受学术盛宴
更多济南站精彩内容解读将陆续发布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