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常识 >> 全国150强,东莞唯一上榜者是他

全国150强,东莞唯一上榜者是他

 

3月10日,全球学者库发布《-年全国神经内科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强。其中,名上榜学者来自国内各大著名高校、著名医科大学医院,仅11医院。

而在这11医院的学者中,有9医院,2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陈仰医院中唯一的上榜者,足见其在神经内科领域耕耘之深、造诣之高、影响之广。

陈仰昆教授

陈仰昆今年45岁,年中山大学七年制硕士毕业,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至年曾在英国伦敦医院进修卒中医学。现任广东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硕导;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常委、东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委;他先后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东莞名医”“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等称号。年,他领导的医院神经内科入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陈仰昆熟练掌握神经内科各种疾病诊治,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对神经疑难病诊治有较高的水平。他在脑静脉系统疾病及高级神经影像的临床应用上也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中晚期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及DBS程控,开设东莞首个帕金森病门诊。

他致力于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带领团队成功创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推动认知障碍诊断达到ATN的高标准,积极创建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他担任东莞市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及省神经内科质控专家组成员,积极推动东莞卒中防治事业发展。

他一边做好临床工作,一边抓好教学和科研。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卒中后认知及精神障碍、脑小血管病及帕金森病;在卒中静脉影像、卒中后认知与精神障碍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共发表SCI论文7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0篇),最高影响因子10.1,H指数22。近5年发表SCI论文21篇,2篇论文被国际指南引用。

他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含省重点1项)及市厅级课题5项。先后获得国家脑防委论文一等奖、广东省脑血管病大会论文特等奖等。他担任SCI杂志BMCNeurology编委,SCI杂志FrontiersinNeurology专刊客座主编及SVN审委(IF9.9)。

此次,陈仰昆光荣上榜,实至名归。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对此,陈仰昆说,“因为我想成为一名临床科学家。临床科学家既是优秀的临床医生,又是优秀的科学家,能做出高水平研究,发高水平论文,在某一个领域促进医学的进步。”

规范的临床医生能够遵循指南,保证医疗质量;优秀的临床医生在指南基础之上,能够对患者进行分层和个体化医疗;而卓越的临床医生则能够对疾病有新的发现,甚至创造新理论或开发新技术。“如果临床医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从优秀到卓越,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临床科学家就是正确的方向。”

陈仰昆认为,做临床科研可以促进临床水平的显著提高,因为这需要研究者经常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文献,了解新的技术方法、理念,学习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期间,学习到新的影像学标记——脑微出血,看到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Brain》上研究脑微出血对于认知的影像,他突然意识到脑微出血出现的地方,如基底节区和丘脑,正是很多情感调节的神经环路经过的地方,结合在精神科学系进行的课题,他猜想如果一位患者在这些关键区域有微出血的话,其精神、情绪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他不断收集数据并且测试,结果确实印证了他的猜想,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BMJ子刊JNNP杂志(JCR1区),这是国际上第一篇有关脑微出血与精神障碍的研究论文,在后续的研究中他还发现其与卒中后抑郁等的关联性。他和团队的发现显著促进了学界对脑微出血临床意义的认识。

而陈仰昆团队截至目前所做最有价值的是针对脑梗死并发谵妄的研究。年,他们发现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谵妄并不少见,但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当时国际上并没有专门针对脑梗死并发谵妄的研究,其相关的临床-影像特征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均不清楚。

“我们团队就此问题进行临床-影像研究,分析其特征及危险因素,并进行了长期预后的随访,在SCI期刊Journalof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发表了国际上首篇关于脑梗死谵妄的临床研究,至今被引用超过50次,并被一个国际指南所引用,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论文之一。”陈仰昆说。

临床科研不但成就了他,也成就了团队其他成员。通过做临床科研,神经内科二区副主任刘勇林、神经内科学科秘书屈剑锋已经成为广东医科大学硕导、东莞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作为本科毕业的临床医生,他们可以写英文论文,都已经发表了5-6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SCI论文。还有几位年轻医生如卢志豪、钟伙花、姚棉璇医生等,也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SCI论文“零的突破”。

去年,陈仰昆团队申报的“智能脑影像及脑功能实验室”成功获得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的认证。他们还送了两位医生到上海短期学习人工智能及高级影像学处理,希望把学到的新东西带回团队,促进临床科研。正是对专业的热爱,对新知的渴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医院党委书记蔡立民、院长袁耀钦为陈仰昆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上榜倍感欣喜,聚焦临床需求,聚力学科建设,医院高质量发展,是他们一直倡导的,他们盼望有更多医生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临床和科研双丰收。

文/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hl/230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