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治疗 >>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活在时间中还是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活在时间中还是

 

我在上篇写「关于因果律的」时候,评论里有位叫“木匠猿”的读者问到心理学时间之箭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时间之箭有没有联系。首先感谢这位读者,这个问题很好,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整理了下思路,现在写下来,也算是对那个问题的一个回应。本文探讨时间之箭的问题,会从五个个方面来说:1.心理上的时间之箭2.哲学中的时间之分析3.热力学的时间之箭4.宇宙演化的时间之箭5.佛学里的时间之箭由于文章整体篇幅较长,对内容有所偏好的读者可以直接跳到相应部分来看作者扯淡。关于时间有没有方向这个话题,到目前为止应该还没有一个确切而清晰的答案。所以,本着愚者见愚智者见智的原则,在下面的文字中,除了事实的陈述和分析之外,也会加入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也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的留言里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为了使文章不那么枯燥,第一部分,即关于心理上的时间之箭,我会用一段我自身的个人经历来讲。我相信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之前,这样一个小故事还是比较便于接受和理解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年前,你们看完大概会问是不是真的,我也确实害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这么说吧,我们记忆里的东西没有真的。一、桥上的“年轻人”我不知道大家对精神病具体是怎么定义的,但我相信按着较为大众的观念来说,那天我遇到的一个人就有点精神病犯者的倾向。不过由于我也驳斥不了他的想法,所以我觉得称他为疯子比较合适。我每天上下班要经过一座桥,由于从家到公司并不算太远,我每天都是骑自行车来回,这样省心又自在。我记得那是刚入冬的时节,下班的时候天已经微微有些暗了,在经过那座桥的时候我注意到桥边上坐着一个人,两只脚高高的悬在半空中,他悬着的脚下面就是海河,水面宽阔,黝黑的波浪翻动着,往东一百多里后流入大海。我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他回过头看了我一眼,我接过他的目光,发现那是一张很年轻的脸,可能都不到二十岁,却显得极为惆怅。这让我有些怜悯,也担心他正酝酿一些对他自己不好的念头。在路过他身边两三米的距离后,我停了下来,把车子支在桥边,回身走向他。他看到我走向他有些惊讶,但瞬间又恢复了惆怅的样子。“你好,我并不太想打扰你,不过,我还是想问问,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快走开,你以为你是谁!”我没想到他会拿出这样的态度,但这却加深了我的担忧。“我只是想和你聊聊,我也每天都路过这里。”“我们没什么好聊的,我和你们不是同一个世界里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语气缓和很多。“哦?怎么会呢,你看我们俩不正坐在同一个桥上吗。”说着我也像他一样坐了下来。“我是来自过去,走向未来。”“大家不都是来自过去,走向未来吗?”“不,你们是来自未来,走向过去。”“你这样说我就有些不明白了,我是从昨天过来的,是从下班后过来的,现在我在桥上,再过会儿我会回家,这不是从过去到未来吗?”“不,你是今天天黑的时候从家里过来的,一会儿你会去公司,等到今天早上的时候你会从公司回家。”“你这样是说不通的,很显然与常识不符。”“常识?你们都是常识的受害者。你们自以为的过去其实是未来,你们所以为的未来才是过去。只不过,我们没有过去的记忆,因为只有过去的才会被抹掉,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抹掉,包括记忆。”说完这段话他低下头,似乎陷入沉思。“我还是不太赞同你的话,我选择相信礼拜二(那天是礼拜三)是过去而不是未来,因为我们经历过礼拜二,所以才会记得礼拜二发生的事,才会有礼拜二的记忆。礼拜四还没有发生,所以我才没有礼拜四的记忆。”“你看这来来往往的车辆,照亮的都是前面的路,而不是后面的。只有未来才会被看到,过去应该理所当然的抹杀掉一切。况且,这个世界上没有发生的就不应该被记住,没有发生的就不应该被知道,我们都只占据了现在,至于选择向礼拜二看还是向礼拜四看,你有你的常识,我有我的常识。”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我正打算要接话,他又继续说道:“其实我也知道你们为什么选择把礼拜四当作未来,因为你们知道礼拜二发生的事,对于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但你们不承认这点,你们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动参与者,不愿意面对自己仅仅只是一个观察者的事实。如果选择把过去当作未来,就会暴露你们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的真实情况,所以你们选择了把没有记忆的一个方向当作未来,好像你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作主一样,这只是一种懦弱和自欺欺人的习惯。”听他说完上面两段话,我沉默了半天,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反驳之词。突然我想到了运动,对于运动我要看看他如何狡辩。“可是,你看那个船,红色的那个,明明是从这座桥驶向那座桥的,如果按着你的观点,我们看到的船应该是倒着走的。”“你很聪明,能想到用运动的主观意识体验来反驳我。”说完这句话他沉默了,我开始有些洋洋得意,觉得已经把他驳倒了,接下来我只要劝他站起来回家就可以了。“不过,运动是一种错觉,我们的体验在于当下,在于现在,我问你,现在这个时刻里有运动的事物吗?你也看电影的吧,电影里的事物都是运动的,但是组成电影的每一帧的画面是运动的吗?举个例子,有一部电影叫《卧虎藏龙》你看过吧,就是周润发那个后生仔演的那部。”“后生仔?”“别打断我,我比他大多了。电影可以正着放,但也可以倒着播放,你倒着播放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时候停住,问电影中李慕白的感受,跟电影正着播放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一样的。我们也是如此。”“可是谁说时间是由静止的片段组成的,在时间里,你无论把时间分的多小,事物都还是运动的,世界运行的原理跟电影运动产生的原理是不一样的。”“我们已经说到最本质的问题了,时间之箭的感觉也正是产生于此。我最后要告诉你真相,如果你看得到足够细微处,时间就没有前后之分了。世界的组成是一片一片的,是我们自己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但具体每一片中到底是什么,我们是看不清楚的。因为每一片都太薄了,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用最精密的仪器也看不到。凡看不到的事物都会模糊,模糊是这个世界诸多表达方式的一种。”“既然看不到,你怎么知道把时间分的足够细小就没有前后之分了?”“我眼睛是看不到,但是我的心能一步一步的走到那里。”“心如何走到那里?”“哈哈哈,你以为你是谁,我凭什么把人世间最精要的道理讲给你听。”既然他不肯说,那我只好以为他其实并不知道,只是疯人疯语罢了。但我觉得还可以再跟他说两句。“那如果在很细微的片段里时间真的不分先后,我们如何会有一切都在运动的感觉?”“时间流动的感觉来自于想象,想象的本质在于,根据已知,想象未知。”“那你如何克服你所说的错觉?”沉默了一会儿,我继续问他。“我不克服,我什么都不用做。”“世界就像散碎的积木,我们自己拼搭出想要的模样。”他最后补充一句。“回家吧,这里太冷了。”我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反驳他,天也渐黑,一阵沉默之后,我决定劝他回去。“现在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住的很好。”听他说完最后一句话,我知道他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有个十多分钟的时间,我们俩就那么沉默的坐着,一直到我手机的消息提醒响起,我看了看时间,注意到已经比较晚了,才慢慢站起身,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略略点了下头示意再见。我走到自行车旁,骑上去离开,走了几十米后,我回过头看他,发现他的身影模糊在黑夜中,只比黑夜亮一点点。二、哲学中时间之箭的思考在这部分,我只介绍两位对时间贡献较多、影响较大的哲学家,一位是麦克塔加,一位是胡塞尔。1.麦克塔加这是一位英国人,年生于伦敦,年进入剑桥大学哲学系。麦克塔加对分析哲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论时间的非实在性》。关于时间非实在性的论述,他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他构建了时间的两个系列,既A系列和B系列,并论证了B系列不包含变化,即不能用来描述时间,时间的本质在于A系列。第二步,他证明了A系列包含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所以是不真实的,即基于A系列之上的变化和时间都是不真实的。麦克塔加意识到,我们以两种有所区别的方式谈论时间,第一种涉及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术语,这种方式被麦克塔加称为A系列,描述了时间的动态方面,即一个事件的定位总是不固定的。比如一件未来的事物,它会从较为久远的未来经历较近的未来,再经过现在,然后变成较近的过去,再变成较远的过去,一直在变化。第二种涉及“先”、“后”和“同时”等时间术语。这种方式被他称为B系列,描述了时间的静态方面,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或者说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排列是固定的,不会有任何变化,这种描述时间的方式本身也不包含有变化。麦克塔加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A系列,他认为,变化是时间的最基本要素,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如果说B系列对于时间是最基本的,那也就是说B系列能在没有A系列的条件下提供变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B系列中所有的事件均是关于其在时间轴上位置排列的对比性描述,是作为一个固定的事件出现的,不可能有变化。比如年中国上半年的牛市和下半年的熊市,它们的位置关系永远不会有变化。如果B系列独立的构成时间,那么牛市和熊市只是两个事件的时间位置的描述,不能说明牛市变成熊市,不包含有变化,因此说明不了时间的本质。在B系列被取消后,麦克塔加论述了A系列是自相矛盾的。一件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状态是互不相容的,每一件事物只能是其中一个,这种排他性对于变化和时间是根本的。然而每一件事物又都拥有这三种状态,而刚才说了,这三者又是彼此不相容的,麦克塔加认为这是一个矛盾。由于A系列导致了矛盾,所以A系列也被拒绝,同时变化和时间也被拒绝,因此,麦克塔加的结论是:“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现在、过去或未来,也没有什么更先更后或同时。没有任何事物真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真的在时间中。每当我们感觉事物在时间中——这是我们在当前经验中感知事物的唯一方式——我们或多或少感知的并不是它之真正所是。”也就是说,在麦克塔加看来,时间是不存在的,自然而然,也没有什么时间之箭。由于篇幅所限,关于麦克塔加的时间理论陈述的过于简单,但我想本文真正目的也是为大家多提供一些契机和思考的地方,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在线下做些功课。2.胡塞尔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是有关时间的现象学著作。作为一个现象学大师,必然会从主观的方式解决时间的问题。在胡塞尔之前,布伦塔诺已经意识到,时间的连续性本身不是我们知觉的对象,我们所能知觉的只是知觉内容的变动。

任何一个知觉并非马上消失,而是在后面一段时间内依旧保留着,不然我们就不可能有连续的流逝感。

知觉内容会逐渐弱化,它一个接一个的生成新的表象,每一个新的表象复制前一个表象,并变得更弱。这一系列生成的表象,被称为直接记忆表象。

布伦塔诺认为,这种直接记忆表象的弱化来自一种被称作“原初联想”心理行为,正是原初联想创造了逐渐弱化的表象系列,创造了时间的观念。胡塞尔不认同布伦塔诺的“持留记忆”是一种想象的活动,因为想象的事物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想象不可能与当下正在发生的知觉同时发生于现在。

胡塞尔的创造性贡献在于指出,意识行为并不是单纯的指向现在当下的感知行为,而总是与持留和预存结合在一起。意识内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点,而是一个域。

域的核心是原初印象,周边则是逐渐变弱的持留和预存,它们共同构成了“现在”。

胡塞尔克服了布伦塔诺时间学说面临的困难,将持留和预存看成于原初印象一起构成直接感知对象的时间场,是自明的、直接的给与,而不是想象的产物。

并强调,知觉行为本身就具有三重意向性,即既指向现在,也同时指向过去和未来。

在胡塞尔那里,记忆和预存都有双重意义,一种是原初的,一种是第二位的。原初的记忆被称为持留记忆,是知觉对过去的直接感知,第二记忆是再现记忆。

原初的预期被称作预存,是知觉对未来的直接感知,第二预期则是通常意义下的预见。

胡塞尔认为,第一记忆和第一预期是被动的、原初的,起时间的定向作用;第二记忆和第二预期主动的,能改变时间的流失速度。根据胡塞尔的说法,时间之箭就隐藏在第一记忆和第一预期之中。为何第一记忆和第一预期可以产生时间的方向呢,在我看来,这是由于第一记忆和第一预期的不对称性造成的。第一记忆和第一预期在意识中也应该有一定的宽度,不可能只指向一个点,两者都在这个宽度内,同时存在,并没有前后之分,是意识对两者感受的差异导致了时间在流动的感觉。

就像是将两幅画并排等距离的摆在你面前,其中一幅是你刚看过的,而且这幅画是有剧情的,关于这个剧情前面的故事你也知道,另外一幅对你来说是陌生的,你的注意力肯定会被你未看过的那一幅吸引。

对未知的好奇就像是一种力,能把我们的意识拽往一个点,就像水会自动往低处流一样,这种意识的不对称的选择体验造成了时间流动的感觉。

不要担心它们是如何发生在同一时间的,因为前面说了,意识体验是一个域,域本身是可以包含有宽度和多重内容的。这样的话,在哲学中时间之箭最后还要还原为心理的时间之箭。实际上确实也是这样,在热力学关于熵增的概念出现之前,无论是通过哲学还是科学,都无法看到时间的方向性。在经典科学里,关于有时间“T”的方程,将其换成“-T”方程式仍然成立。直到热力学第二定律被提出以后,人们才慢慢意识到事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并把这种不可逆赋于时间的方向性。但这种不可逆性是否就等于时间的方向性,也是下面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之一。三.热力学时间之箭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熵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熵永远不会自动减少,在可逆系统中不变,在不可逆系统中增加。

宇宙的熵增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过去和未来具有不对称性,因此时间是有方向的,或者说,这种不可逆的熵增过程为时间的流向指出了方向,只能由低熵流向高熵。

这样,我们在宇宙的历史中任意取两段时间,如果其中一段时间A的熵比另一段时间B的熵高,我们就可以说,A是在B之后的。

他们把熵增看作是无序度或者说是混乱度的增加,我不太认同这样的说法,或者说,这样说不够清晰。熵增等于更复杂,而不是更混乱。一个更复杂的系统里包含有更大的无序,但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孕育有序。世界的演化不是从有序到无序,而是从有序和无序对立的存在到更有序和更无序的状态存在。构建有序需要的代价大过于无序,这是宇宙表面上看起来越来越混乱的原因。这是为什么会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中会隐含时间之箭,在我看来,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说明了世界的不可重复性。为了保证世界的不可重复(也是为了保证世界的不至于陷入有限的循环,这点很重要,但以前好像没人提过),即在其整个时间跨度上,不会有任何一个时刻世界面貌是相同的,必须有一个一直在增大或者一直在减小的东西,显而易见,熵就是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为什么会有熵的存在呢?这是存在的性质的展现,即存在自身决定了存在的演化方式。但存在只在于现在吗?过去的和未来的到底是不是等于绝对的虚无,如果不是的话,时间自然是没有方向的,熵增也只是事物排列的状态而已。这样的话,问题又回到心理时间之箭上。四、宇宙膨胀时间之箭关于宇宙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现在普遍认同的是大爆炸宇宙论。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

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组成。关于宇宙是否会持续的膨胀下去,关键在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大于一个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受万有引力的影响而发生收缩,最终或许再坍塌成为一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的物质,再然后发生什么就没人知道了,或许有一次新的爆炸。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万有引力则不足以把正在膨胀的物质重新拉回到一起,这样宇宙就会无限期的膨胀下去。那么,一个一直膨胀下去的宇宙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所有的恒星都会死去,质量大的最后会变成黑洞,黑洞中也会不断的有物质流失,到最后,黑洞也会消失,宇宙会变成一片光海。那么,宇宙从大爆炸到最后一片广袤的寂静,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预计宇宙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宇宙重新坍塌为一个点的话,会不会再有一次大爆炸,产生出一个新的宇宙,如果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宇宙,那个宇宙会不会跟现在的演化方式类似。如果那样的话,这两个宇宙的熵值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宇宙在膨胀过程中熵是增加的,即便以后会收缩,在它的收缩过程中其熵值也是增加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宇宙是低熵的,以后如果新产生一个宇宙是高熵的,这样它们在演化上会有不同吗?根据我们在前面阐述到的熵的使命,新的宇宙产生后或许会有恒星会有生命,但绝对与现在的宇宙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宇宙是自引力系统,其自身永远达不到平衡态,也就是说,熵可以无穷大的增加下去。那么这样的话,我想,在一件事物的无限里宽度里,讨论其有限值的大小是没有意义的。但事物的演化方向是否等于时间的方向呢?存在与时间必然是有联系的,如果没有存在也不会有时间,时间或许是存在的非唯一表达。我想说的是,于存在之中我们能看到存在的演化和时间的单向流动,但是跳出存在的范畴来看存在与时间,两者又是都不存在的。或许你会问跳出存在的范畴之外是哪里,关于这点我得谨慎一些,先不做更深入的讨论。所以到这里,时间之箭既是有的,也是无的,有还是无取决于我们的立场。我想上述一段话与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与时间的表述有所差异,欢迎大家批判指正。五、佛学中的时间之箭我个人对佛学的世界观一直比较感兴趣,所以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总喜欢把佛学里的一些理论拿过来作对比。在下面的内容里我会简单引用一些佛教的时间观,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大智度论·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下》卷六十七:“是般若中,三世无分别,未来、过去、现在不异;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亦不应见现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三十七:“三世一切说,菩萨分别知,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上面说“现在”同过去、未来是同一回事,是假立名相,过去、现在、时间概念是因为我们的心识才有的。觉悟的人会看到我们的心识也是虚幻不实的,这样的话时间自然也不是真的。《维摩经·弟子品第三》记维摩诘:“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又记维摩诘说:“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此“如来”非相好庄严的有相佛,而是真谛的代名词。真谛是不从过去到现在(前际不来),也不停留在现在上(今则不住),更不流向未来(后际不去)。

宇宙人生的真谛是不同于世俗人的见地,认为有从过去到现在,而现在又是客观存在(住)的,又从现在流向未来的一个时间过程。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时间也理所当然地不存在。为什么过、现、未时间不存在?回答原因很清楚:“前后际断故”,即过去、现在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有间断的。

我们所见到的时间不间断地流逝,是我们眼睛只看到现象,没细辨它的实质而产生的颠倒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当前”的瞬时空间逐次推移着。如同电影中的视觉暂留,所以我们感觉到过去、现在、未来是连续的。

佛教主张说跳出这个世界来看这个世界时,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心经》一开头就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间生,刹那间灭,所以非续;因果相连,所以非断,时间就是这非断非虚。

就世界存在的方式来说,佛学认为世界的演化是循环往复的,任何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过程。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在经历这四个过程后,会毁灭、消失,之后会有新的宇宙生成,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住”这个阶段。

推动这个过程发展的力是业力,说到业力,其实可以拿来跟之前提到的熵作一下比对。

我在上一篇有关因果律的文章中有提到,我们所作的业都储存在阿赖耶识,业会越积累越多,虽然佛教里有消业、抵业的说法,但这指的是以正面的业的作用抵消负面的业的作用,而不是说业本身被抵消或者不存在了。所以,“业”有些类似于“熵”的性质,不断的积累和增加。佛教还说到业力,认为业力是一种推动世界运行发展的力,恰巧的是,最近有位荷兰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弦论理论家ErikVrlind把熵当作一种力来看,并认为引力的本质也是熵力,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做些了解,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那么关于佛学的时间观念,总结的来说,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能看到世界的演化是有方向的:成、住、坏、空,这样说时间有方向也不为过。但是跳出这个世界本身,从更高的视角来看,连世界和我们的心识都不存在,又何谈时间呢。总结的来说,关于时间之箭到底存不存在,我想,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时间之箭是存在的,世界的演化具有方向,且不可逆转或者重复;如果从一个出离于存在的角度来看,时间之箭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时间不会对我们构成障碍,或许那是极其伟大的思想家可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在哲学的探讨上会有分歧,从超越存在的角度来看,时间都不存在,何谈时间之箭。但是如果结合存在来讨论时间,时间又必是存在的。

至于我们人类在其中角色如何,我想引用这样一句话:“意识是光,照亮了现在。”

该作者其他文章:

因果律是个什么鬼?为什么哲学、物理学、佛学都爱研究它

Via:慧田哲友千山投稿

赞赏

人赞赏









































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治白癜风银川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zlyy/132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