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模式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与手功能的影响
我们所接触的脑卒中患者中绝大多数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上肢与手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也是患者迫切希望得到良好治疗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国外,小组治疗模式早已被广泛运用。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小组治疗模式是一种可提高质量、良好医患关系的低成本训练模式。[1]
01
治疗方法
1、常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早期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训练、采用BOBATH抑制患者异常模式训练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步态分析及纠正训练,还有结合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等治疗方法。
2、常规上肢及手功能物理治疗方法:患者于治疗师进行一对一的个人训练,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治疗师根据患者目前所处功能状态给患者设计治疗动作从而安排训练任务(如双手巴氏握手上举上肢、手的拿捏、移动物体等等)。
上述常规康复训练每次持续约40MIN,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5周。
3、小组模式物理治疗方法及流程:
1)使用MMSE量表选取认知无障碍患者;
2)使用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3级及以后的患者适用;
3)由治疗师指导下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的治疗;
具体细节:
① 首先由治疗师给患者进行系统评估(损伤部位、认知、感觉、功能);
② 由治疗师和医生给患者进行小组治疗的讲解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③ 对患者进行分组(由2名物理治疗师和4名偏瘫患者组成康复治疗小组,治疗师根据患者的上肢功能评分与依从性进行个性化治疗分组。);
④ 由治疗师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示范、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做康复训练;
⑤ 在过程中实时观察每位患者的表现水平,并进行点评和鼓励,促进患者的积极性;
⑥ 在治疗结束后对每位患者及家属在今天的治疗过程中表现点评;
⑦ 布置与今天的训练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并在第二天进行检查;
⑧ 每周进行一次再评估及重新分组。
上述小组模式康复训练每次持续约40MIN,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5周。
02
评价标准
1.MMSE量表
2.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
3.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
4.改良Barther指数量表
5.Zung抑郁自评量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
03
小组模式的优点
1、在小组治疗过程中,通过患者间的相互交流,有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建立良好的自信。
2、小组训练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提高患者的依存性与积极性。
3、小组模式训练更容易引起患者共鸣,改善抑郁焦虑情绪。
4、小组模式可以很好解放治疗师的时间,达到一对多的高效率工作模式。
上肢与手的功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手在脑皮质中投射区较大,一旦受损,其功能恢复相当困难,如何促进上肢、尤其是手功能恢复是目前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点及难点。[2-3]目前有大量文献报道,小组治疗模式常被用于治疗郁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心理精神障碍,均取得一定的疗效。[4]我科对8名患者进行小组治疗,结果显示患者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改良Barther指数量表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1]谭玮玮,陈国志,张明武,等。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10):915-917.
[2]梁天佳,吴小平,曹锡忠。手抓握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4(3):-
[3]吴奇勇,聂金莺。智能运动反馈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7(2):-
[4]陈育英,王玉芬,史长青,等。言语康复治疗技术结合小组治疗对基底性失语的治疗效果[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1(9):-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彭四雄、魏兆文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