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期
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年龄在7~11岁。这时候儿童开始使用心理预算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学龄儿童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1守恒
①学龄儿童能够轻易的完成守恒任务,他们能够去中心化
②学龄儿童也表现出可逆性
2分类
①分类能力包括序列化、传递推理等
②序列化:指儿童能够按照一个或几个维度对物体进行安排,比如重量从最轻到最重排序
③传递推理:指根据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物体的关系,来认识该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3空间关系
①学龄儿童比较清楚的知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多远走,过去需要花多长时间,并且也容易记住路线和沿途的路标。
②儿童使用地图和模型的能力以及沟通空间信息的能力随着年龄而增长。
4教育上的意义
①要根据儿童为学习而做的准备量体裁衣地制定教育计划
②要敏感地意识到个体差异
③促进以发现为基础的教育
④应该让儿童自己探索教具,让他们能够在做中学
⑤教师的任务是让好奇的孩子在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的满足感
二信息加工理论
1注意
在学龄儿童期,注意变得更有选择性、适应性、计划性
①选择性:儿童会更好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其目标有关的那方面。
②适应性: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会灵活的根据任务的要求来调整注意。
③计划性:在学龄儿童期有很大的改善,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记忆
①儿童上学以后,其加工和保留信息的能力稳步增强,他们对记忆的原理会有更多的理解,这让他们能够使用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用于提高记忆成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②记忆策略大体包括四种,即外在帮助、有意复述、组织分类、精细加工。
3元认知
①元认知也被称为“对思维的思维”,“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认知调节。
②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认知调节就是要确定目标,选择有效的策略,并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监控。
③元认知训练可以较好的促进该阶段儿童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元认知训练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积极影响,学习困难的学生、成绩中上的学生可能是训练的最大受益者。
4教育上的意义
①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②把短时记忆的要求减到最少
③鼓励儿童开心的记忆
④创造机会让儿童学习有效的记忆策略
⑤提供机会进行分析推理
⑥以让儿童能够获得元认知知识,并理解他们为什么应该做计划、为什么。应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出发点来建构课程。
一认知活动的个别差异
1智力理论
①「三层智力理论」
约翰卡罗尔提出的智力模型。它像一个金字塔,顶部是g因素,其下是8种广泛的智力能力。第二层的每一种能力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第三层更为具体的能力。这一模型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长处或不足,它们反映在第二层的能力上。即使一般能力g低于低平均水平的人,如果在第二层某种能力上卓尔不群,也就可能在第三层的某一小的领域内出类拔萃。
②「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基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和天赋优异的人群的研究。认为智力存在着很多种形式,提出了七种不同的智力,后来又增加了两种。这七种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加德纳认为,学校应该培养所有的智力,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力。
③「成功智力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有三种广泛而有着交互作用的智力,即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智力行为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协调平衡,以求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既满足个人的目标,又符合个人所处文化社区的要求。
④「思维三棱结构」
这是林崇德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提出来的思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思维结构应当包括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思维的自我监控、思维的品质、思维中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三棱结构。
2智力的测评
考夫曼设计了考夫曼儿童评价表(K-ABC),该测验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重点放在儿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非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