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病明确为身体感觉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觉神经自身炎症、肿瘤、退行改变与损伤;感觉神经相邻组织的炎症、损伤或卡压等病变等,针对性神经营养、消炎镇痛与松解卡压等为其治疗原则。其中,针对感觉神经及相邻组织炎症、缺血缺氧及退行病变实施的神经营养、消炎与功能调控等统称为神经调理治疗。
人体神经细胞为不能再生细胞,炎症、肿瘤或损伤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后永久不能再生。而神经纤维或结构的损伤形成的局部组织结构的缺损,是能够进行修复。如外周神经纤维切断后,远端神经轴索或鞘膜溶解,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同时相伴的施万细胞(又称为雪旺细胞)不断增生形成新的轴索可将神经纤维的断端连接起来。只是这一修复再生过程相当的缓慢,尤其是神经自身或相邻组织炎症损伤导致的神经鞘膜损伤,基本均由施万细胞再生修复。感觉神经从中枢到外周,神经的鞘膜结构有显著的差异,鞘膜厚度明显不同。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脊椎病变引发的脊神经损伤基本均为神经鞘膜的损伤。神经鞘膜由神经胶质细胞构成,除神经修复外,主要具有保护神经轴索作用。神经鞘膜损伤,神经轴索受相邻组织炎症的敏感性显著加大,诱发疼痛的机率增多。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降低受损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即提高感觉神经的痛阈值,降低或消除疼痛的技术即为神经调理。
脊神经根为脊神经从脊髓分支到穿出椎间孔逐渐分出相应脊神经干的一段解剖名称。神经根离开脊髓到分出脊神经干,从里到外有硬脊膜、黄韧带、椎间孔、椎间孔韧带,伴行有动脉与静脉,与椎间盘的纤维环、椎板和椎弓根等组织相邻。这些组织的感染、炎症、退行改变、肿瘤等均可损害脊神经根。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病变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无菌性炎症及组织卡压等为临床混合性疼痛的主要病因,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最常见病因。躯体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主要病变为脊神经根,幼年感染水痘后病毒即多潜伏于此。既往认为糖尿病、身体疲劳或心理压力大等免疫力低时带状疱疹病毒复活繁殖,导致脊神经感染损害为带状疱疹的主要病因。多年临床观察,发现90%的患者责任脊神经椎间孔均有不同的肌骨退行性病变,尤其是椎体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及局部肌筋膜膜炎等影像改变信息,认为局部炎性病变与缺血缺氧,导致脊神经损害或功能障碍,是诱发局部病毒复活的重要病因。因而,脊神经调理是疼痛神经调理治疗重要的解剖部位。
神经丛是由相邻神经末梢相互交错构成的神经网络,典型的有颈臂神经丛、心脏浅或深神经丛、腹腔神经丛、腰骶神经丛、骶尾神经丛等。多由感觉神经与交感神经末梢混合形成,相应感觉神经末梢的疼痛感受器受损引发的伤害感受性疼痛易伴随相应的交感神经症状。如颈椎间盘前突诱发心律失常、胸椎椎管狭窄诱发支气管痉挛、尾椎骨折诱发会阴痛等混合性疼痛表现。因而神经丛神经调理治疗为疼痛治疗的重要内容。腹腔神经从神经毁损为既往上腹脏器癌症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近年则多应用神经调理治疗,仅对疼痛感受器或交感神经进行调控,减少神经毁损导致的局部麻木与内脏运动损害。
脉冲射频神经消融术是应用微电脑控制的射频疼痛治疗仪,在影像引导下精准穿刺相应的神经根、干、丛,调控温度在38.5℃至54℃之间,应用持续或间断性脉冲射频电极在相应部位产生高温射频场,适度高温抑制感觉神经功能,提升感觉神经痛阈值;脉冲射频振荡波刺激可消除相邻组织的无菌炎症,改善局部微循环功能,增加局部血氧供应,达到精准镇痛的目的。为目前疼痛神经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临床应用最多的有腹腔神经丛神经调理治疗胰腺癌、胃癌和肝癌晚期癌痛;腰丛神经调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晚期疼痛、下肢脉管炎和糖尿病足等。近年胸神经丛脉冲射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力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星状神经结脉冲射频治疗头颈疾病等有较多地研究与推广。
阿霉素(化学名称:多柔比星)为蒽环类抗生素,传统癌症化疗药物,具有显著的细胞及神经毒性,对外周感觉神经有高度选择性和快速逆行性轴浆运输作用而发挥有效地镇痛作用,而广泛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三十年前阿霉素首先用于三叉神经痛治疗,逐渐成为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晚期癌痛、中晚期骨性关节炎和交感神经障碍性困难疼痛等疼痛病神经调理治疗的特色性治疗技术。目前疼痛病治疗使用阿霉素基本是在影像引导下精准穿刺,使用1%阿霉素精准注射于责任神经根、干或纤维周围,单点注射一般0.5至2mg,原则上注射点不超过3个。CT引导神经束内超小剂量注射(0.1mg至0.5mg)或感觉神经节内注射(0.5mg)多即刻发挥镇痛作用且可持续作用50小时左右,可产生不可逆性神经损坏作用及显著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分离现象,且基本没有药物副反应,尤其是没有阿霉素的心脏毒性作用,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痛治疗特色性技术。
苯酚、无水酒精、甲醛等化学药物神经毁损为既往晚期癌痛治疗技术,近年逐渐被神经调理治疗所取代。其中,脊髓鞘膜内植入式注射系统与脊髓电刺激技术快速推广,医疗费用显著降低,成为传统神经毁损癌痛治疗主要替代技术。以小剂量吗啡为主的脊髓鞘内植入注射系统(简称:鞘内吗啡泵)适用于预期生存3个月以上晚期癌痛患者,因其吗啡用量仅为口服量的1/及静脉注射药量的1/,显著减缓吗啡药物副反应引发的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不适,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医疗效益。脊髓电刺激是将微电脑控制的可调控微电极放置于诱发顽固性疼痛相应脊神经的脊髓被膜表面,给予持续的电刺激提升相应脊神经感觉神经的痛阈值,抑制疼痛传导通路兴奋性达到镇痛目的的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免疫性神经痛和非神经干损伤性晚期癌痛的镇痛技术。
神经营养治疗被视为神经调理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应用的B族维生素、脑蛋白提取物或免疫增强剂等诸多营养神经的药物均无确切的证据,甚至明确为安慰剂。随着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与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血液血氧代谢与神经元再生等研究,维生素B12及其衍生物甲钴铵作为神经细胞代谢辅酶的作用获得确认,也成为神经营养的基础用药;钙拮抗剂为改善脑神经细胞血氧代谢的重要用药,对稳定血管内皮细胞膜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代谢质量均有良好作用,常用药物有加巴贲丁、普瑞巴林均为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线用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均为5-羟色铵及肾上腺素能介质释放抑制剂,调控神经病理疼痛引发的交感神经反应性局部血管痉挛,改善责任神经营养代谢,同时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是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重要辅助用药;利多卡因为常用局部麻醉药,为典型的钠离子内流阻滞剂,同时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抑制炎性反应作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局部、神经调理与阻滞治疗的首选用药。
医院疼医院建科最早的临床独立疼痛专科,遵循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规范化临床诊疗,加强疼痛微创介入、神经调理与神经阻滞治疗三大特色技术的引进、推广与创新,特别是以我院河北省重点专科皮肤科为基础,不断优化提高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神经调理治疗质量,创新病理生理理论与整体健康医疗服务技能,使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俗称:蛇串疮)体诊疗水平显著提升,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比率。同时与医院疼痛科合作多年,搭建了良好的双向转诊服务平台,使疑难繁杂疼痛病患者获得适时高效的诊疗。疼痛科门诊电话-。
编辑:井维娜校对:王延洋时双庆
有一种力量叫做我是党
待到胜利归来时,再将欠下的爱和思念好好说一遍
当好院感侦察兵——记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焦丽艳
战“疫”青春显芳华
医院权威及时深度新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