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教师资格证考试仅剩6天,课代表又给大家带来了“超级干货”:
科目二主观题押题!
今天的内容由一起考教师团队精心整理,覆盖了中小幼3个学段、涉及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四大题型,早点看到,早点学习,拿下教师资格证指日可待!赶紧跟随课代表一起学习吧~
先收藏再分享
下次复习更方便!
中学01
辨析题
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综上,该说法正确。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其一。
综上,该说法错误。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题,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该说法错误。
4.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综上,该说法错误。
5.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综上,该说法错误。
02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3.简述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4.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
①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③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④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⑤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6.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①以学生为中心;
②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③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7.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其指导意义。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
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