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症状 >>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理论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图片为框架,内容为填充,助力考研,串儿起知识点!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等多方面。(毕生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的含义:认知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即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发展的规律

①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发展。

②认知活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③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总之,认知活动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连续性等。

3.认知活动与教育

人的认知活动各个方面是多层次,不同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水平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

目前心理学界已经研究出很多社会普遍认可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揭示了认知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也要求教育要顺应认知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的含义: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互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一般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功能性和稳定性。

2.人格发展的规律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人一生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又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相应的一些特点。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人格发展总是朝着一定方向发展,且有先后顺序,这种顺序既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同一个体内,人的发展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的快慢不同,在同一时间段,人的人格不同方面发展的快慢也不同。

④共同性和差异性。个体的人格发展会表现出共有的一些特点,但是每个个体又都有自己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3.人格发展与教育

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既受先天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且各个阶段又有其独特性,或者说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危机。

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顺利渡过发展的危机,以免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迟滞。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瑞士)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发展的本质是“适应”。

2.发展的概念(发展观或知识建构的过程)

①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无条件反射)。

②同化:儿童利用已有图式(经验)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儿童改变已有图式(经验)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④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发展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个体通过感官去知觉外部环境,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阶段(2-7):个体具有不可逆性、单维、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掌握永恒,出现了“泛灵论”即万物皆有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个体掌握了永恒、分类和顺序等排列运算能力,可进行逻辑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能从多种维度和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

4.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②练习与习得经验。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④平衡化。平衡化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5.教育启示

①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教育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②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③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④教育教学适应个体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发展的实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是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冲动型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知觉加工、自动化)

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主要包括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和意志等。(精细加工)

2.两种工具论

维果斯基(苏联)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

①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依靠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最近发展区”。

②此外,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在此基础上,一是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二是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4.内化说(语言)

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语言直接促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语言的优点:与他人交流学习提供可能;为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5.教育启示

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认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体如下:

①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③采取支架教学。

(三)布朗芬布伦纳(美)的生态理论

1.生态理论的含义:生态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

2.四个层次

①微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大多数婴儿而言,限于家庭)。在这个系统中必须看到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即成人影响儿童的反应,反过来,儿童的生物和社会特征也会影响成人的行为。

②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的联系或相互关系,主要包括直系家属、邻里玩耍区、幼儿园。在这个系统中可以看到,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反之则产生消极后果。

③外层系统。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工作环境、朋友和邻居、社区保健服务、大家庭等。

④宏观系统。宏观系统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主要包括价值观、法律、习俗和文化。这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规定了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努力的目标。

3.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是强调要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dzz/19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