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文献标识码] A
doi:10./j.issn.-..0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BAI02B00)
作者单位:北京市,医院中医针灸科(张素勤);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邱晓岚);北京市,中医院(魏玮)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以脑组织缺氧后发生不可逆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可造成严重的影响[1-2]。脑梗死恢复期为脑梗死发展的重要阶段,临床观察显示,通过有效的干预,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4]。本研究通过总结我院多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将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头针疗法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治疗中,现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年3月至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的90例老年脑梗死恢复期病人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
对照组接受头针治疗,观察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0~74岁,平均(69.25±6.05)岁;病程1~3年,平均(2.13±0.22)年。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9.18±6.11)岁;病程1~3年,平均(2.09±0.18)年。
入选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5]。(2)发病时间超过6月。(3)同意接受针灸治疗。(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者。(2)合并脑出血者。(3)存在严重肝肾疾病者。(4)存在针灸治疗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单纯头针治疗,针刺选穴为病人健侧,选取范围为感觉区、运动区及语言区,根据病人遗留症状进行选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每周进行6d治疗,休息1d。治疗时间为4周。
观察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头针治疗方案同对照组;醒脑开窍针刺法方案:应用斜刺泻法针刺人中穴,应用直刺泻法针刺双侧内关穴,应用斜刺补法针刺三阴交穴,应用直刺泻法针刺极泉穴,应用直刺泻法针刺尺泽穴,应用直刺泻法针刺委中穴,均于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每周进行6d治疗,休息1d。治疗时间为4周。
1.3 观察指标 于病人入组时及接受治疗4周时,对病人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ADL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差。同时对病人接受治疗4周时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4-5]。以后遗症消失为显效;以仍遗留有轻微后遗症为有效;未见明显好转为无效,以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此外,统计并比较2组4周治疗时间内所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数据应用百分率进行表示,并分别应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入组时2组间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4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在完成4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完成4周治疗后,2组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见表3。
3 讨论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脑梗死发生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后可导致颅内血管发生狭窄,颅内供血出现严重不足,最终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致脑梗死发生[6-7]。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脑组织可因缺血缺氧而导致脑组织出现坏死,临床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中医学对于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已早有论述,并将其归为“中风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可受包括风、痰、湿等多种邪气的影响而诱发,但其病发根本则在于心、肝及肾脏的功能失调[8-9]。心、肝及肾三脏功能失调,可致气血生化乏源;而风、痰、湿入侵则可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两者合而为病,则可诱发此病的发生。而脑梗死恢复期同样属“中风病”的范畴,因此在其治疗过程中同样可以“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虽然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为不可逆性损伤,但近年来中医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在外界给予有效的刺激后,可对损伤的神经功能区进行一定的重建[10]。目前中医临床已将中枢神经的可塑性作为脑梗死病人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康复治疗方案。多种康复治疗方案被证实对于改善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损伤均具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10-11]。
针灸治疗为中医所特有的治疗手段,具有较为理想的“调理机体气血”的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将针灸治疗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头针治疗目前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着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中2组均应用头针进行治疗,其是以“头为诸阳之会”为理论基础,按照脏腑经络理论将头部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通过刺激不同的功能区,达到调节对应脏腑,还有脏腑气血的作用[12]。
观察组在头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其选穴分别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及委中,并分别通过不同的针刺及补泻手法,以达到更为理想的“调和气血”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4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头针疗法对于脑梗死恢复期病人的神经康复效果更好。而2组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治疗中,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头针疗法可在不增加治疗不良反应的同时,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可将醒脑开窍针法及头针疗法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略
选自:《实用老年医学》年7月第31卷第7期,系本平台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