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诊断 >> 关于中风,你了解多少

关于中风,你了解多少

 

“中风”名称有很多,如“脑卒中”、“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不同的名称把很多人都弄糊涂了,其实,他们都是一个疾病。

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把这类病称为“脑中风”。由于这种病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发病突然、难以预料,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现代医学则把它称为“脑卒中”、“脑血管病”。

一、“中风”(脑卒中)定义是什么?

“中风”(脑卒中)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者因血管发生堵塞,造成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引起损伤,从而出现对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一致。

但是,如果出现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时,如心跳骤停引起的全脑缺血,则不属于脑卒中的范畴。

二、“中风”分哪几类?

“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1、缺血性中风:

即脑梗死,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①脑血栓形成

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急性起病,但症状相对平缓,多数意识清楚,以头昏、言语障碍、视物模糊、半身瘫痪、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

②脑栓塞

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有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分娩时的羊水栓塞;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简称TIA,又叫“小中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可逆性、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表现有一过性失语、记忆障碍、视物模糊甚至单侧失明、瘫痪、麻木,多数发作时间不超过1小时。传统的TIA定义为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且不留后遗症。

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应引起高度重视。

3、出血性中风:

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脑出血

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多数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一般发病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居多。

脑梗死俗称中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头晕、头痛等。通过积极、科学的综合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康复宜早进行。发病后六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积极康复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患者除了要尽早、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中风患者身上更为贴切。面对既成的事实,患者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综合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以下是中风后出现不同后遗症的患者,进行功能康复护理的方法。语言障碍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家属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的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先练习“一”、“啊”、“歌”等容易发音的字和词,有进步后逐渐进行大声地一字一句读书,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肢体功能障碍要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可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按摩患侧肢体,每天2次~4次,每次5分钟~30分钟。经常帮病人用热水(可放入红花、艾叶)浸泡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口眼歪斜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面部。长期眼睑不能闭合的病人应用眼罩遮住眼睛,白天点眼药水,晚上涂眼药膏。吞咽困难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病人可让其坐卧位进食黏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或过干。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关于中风,这八个问题要注意1.不恰当的运动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收治病人的时候,发现不少老人家是在晨练时突发半身不遂。其中不少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而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

天气寒冷,易引发脑梗死。若在这样的早上,过早起床锻炼,剧烈运动,血液会在四肢肌肉分布增多,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

建议: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程度不宜剧烈,应适度运动。

2.中药也有副作用

人们常认为中草药乃「纯天然」,无毒副作用,因此更愿意应用中药来治病。

但事实是,中药也有副作用,并且有什么副作用还「不明确」。有报导的,中药出现严重副作用比如心衰、肾衰的,并不在少数。

而西药呢?虽然说明书上有大量的明确副作用,但常见的一般对健康的危害并不大;而那些严重的其发生概率特别低。

建议:西药的治疗效果、副作用明确,遵医嘱服药,按要求复查,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副作用的危害。

3.降压过快、过低,不利健康

高血压易引发脑梗死,但是,降血压过快、过低也存在脑梗死的危险。

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水平,若血压过快地降低到正常水平,反而会促进脑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建议:降血压要缓慢平稳。

4.康复和治疗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医院对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患者注重药物治疗,几乎没有真正开展康复治疗,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

不少患者只保全了性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生存质量较低。

建议:中风后的家庭康复治疗全攻略。

5.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脑血管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系统的,医院治疗。病人出院后继续治疗,需要建立起长期服药的意识,如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房颤病人抗凝治疗,长期应用降压、降糖、稳定斑块、调脂的药物,要重视中风后康复治疗,定期复查颈部彩超、颅内血管(TCD或MRA)情况等。

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狭窄等都需要长期用药,面对不能根治的疾病,要学会与疾病共存,长期服药。

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血压不高就不用吃降压药,或血压高时才吃降压药物、血糖不高就不用降糖药物,更有甚者,不请教医生就自行停用降压、降糖药物,长此以往,病人就会出现心、脑、肾、视网膜并发症,全身大小血管病变,等出现并发症再控制则为时过晚。

建议:遵医嘱用药,调整用药前先咨询医生。

6.戒烟限酒,健康饮食

吸烟、酗酒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饮食推荐低盐低脂饮食。

建议:戒烟限酒,有益健康。

7.中风风险早识别

如有以下征兆,立即就医:

一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活;

口角向一侧歪斜;

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有问题;

看东西旋转、走路不稳;

阵发性的头痛和头晕,并越来越剧烈;

间断出现瘫痪或口不能言;

昏睡,不能唤醒,或呼之不应。

建议:牢记中风的征兆,及早发现。

8.时间就是生命

脑血管病与心脏病发作一样,应被当作急症,在卒中后立即进行治疗,应建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建议:发现中风后,立即送医。

—谢谢你,看到了最后——你绝对不能错过的







































白癜风早期症状
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zz/146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