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可逆性脑卒中治疗专科医院 >> 可逆性脑卒中诊断 >> 住新武汉的在怀旧,住老武汉的在等

住新武汉的在怀旧,住老武汉的在等

 

既贪恋老城区的文化肌理,

又向往新小区的舒适便捷。

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说起“老武汉”,我曾跟随摄影师完整地走了一趟长堤街。如其名,长堤街非常之长(长米),同时也很窄(宽3-4米)。这里,曾经是大汉口的发祥地。

拿着相机走在街上,很难拍到什么优美的照片,所见之处更多的是草根市民赖以蜗居的低矮小屋,数不尽的蛛网般的旧街里巷。

白天的长堤街,比较冷清,都是买菜路过的街坊来来往往。岣嵝的老太安详地坐在门前的梧桐树下,看着路上不时穿过的三轮车、电动车,听着小商小贩经过的吆喝声。

到了晚上,街上的小商铺纷纷关了门,大排档们一涌而出:水货汤包、锅贴牛肉饺、红油萝卜汤、桂萍牛杂……可以说它的气质,除了市井,还是市井。

小时候在玉带街长大,曾经住过长堤街的陶阿姨,现在住在汉正街上。据她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长堤街崇仁路路口的一栋小楼里。三十几平米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所以儿子整个小学都是睡在客厅当“厅长”。

她说,上个世纪80年代,长堤街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两层的房子都属于“高楼”“豪宅”。他们住的楼下就是菜场,过早买菜都“蛮方便”。后来儿子长大了,他们就卖了房子搬到了汉正街。去年,这栋小楼连同楼下的菜场全部拆除,变成了临时停车场。

然而,越来越多的“老长堤街人”逐渐搬离,又是因为“不方便”,因为狭小局促。现在的长堤街上,住户反倒以外地人居多,街上三分之二是做小生意的:小手工作坊、小商铺、小菜馆……这些人在老街并没有根基,住在这里也只是过渡,将来攒够钱还是要买新房搬出去的。

显然,老街虽然还在,但当年老街上家家户户几代人都是好街坊的邻里关系,却没了。归根结底,老街的灵魂不是没有生命的砖石瓦木,而是在这里作伴的人与人。

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老居民一直居住在此。汪太婆在长堤街住了61年,她所在的那座带天井的老房子据说已有多年历史了。不过,她说要是有机会,她还是希望能够搬出去,“长年见不到太阳,也冇得个厕所,实在冇得办法。”

跟长堤街有着类似尴尬的,还有花楼街。

晚清以后,花楼街一直是繁荣地,茶肆、酒楼、杂货铺、金号银楼如林。当时这里的高级住宅不仅设计上充满想象,而且舍得用料、做工精细、装饰豪华,即使今天看也有令人瞠目的格局。

另一方面,资本家精打细算的用地伎俩简直不可思议,早期里份压缩空间甚至到了省去洗手间的地步。

如今的花楼街仅存一段“盲肠”,狭窄的街道既不复历史气派,又缺乏现代基础设施的支撑。房子多半只有两三层楼高,一家紧挨着一家,难得有透气的空隙,吊脚楼、铁皮屋并不少见。

街巷宽窄不一,有的地方甚至不能容纳两辆自行车并行。洗衣机放在门口,下水就直接排到门外的浅沟中,洗后的衣服挂在街巷上方的竹竿或电线上,不时有几滴水掉落在行人身上。

花楼街,因江汉路而兴,却没有江汉路那样长盛不衰的运气。不过,街可拆,屋会败,文化秉性至少不会随着空间改变而立刻消泯,那些离开的老家老户,哪怕搬到高墙环绕的新小区,每天接受保安、物业的标准化问候,想起的还会是过去里分中的熟悉生活。

在城市更新已不可逆的今天,我的一位媒体朋友曾经直言不讳:“熟悉的武汉不是不可爱,菜场里最新鲜的小白菜,半夜两点下楼还灯火通明的宵夜摊子。要抒情我可以抒一本书,地域啊人文啊地方风情啊,但让我选择,我还是更向往更精致且欣欣向荣的生活方式。

"早上烤面包喝牛奶出门上班,一天工作后,还有精力去看个高雅的展览,或是在小区健个身跑个步,戴着智能手表计算卡路里。全球化有庸俗的一面,但庸俗得很健康。”

她说的没错。不过,住在绿化、配套良好的标准化样板小区里,显然也不是事事顺风顺水。

四年前,我从老城区搬到了古田这个高入住小区,“抢车位”就成了每日的必修课。晚上只要超过7点回家,整个小区已经车满为患,有几次不得不把车停在小区道路两侧,为此还被刮擦了好几次。如果超过9点,连小区外都停满了车,只能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

因为是一梯两户的格局,邻里关系也很淡薄。除了跟对面邻居有点头之交外,跟其他楼层的住户几乎没有交集。有一次连续几天不在家,我请快递师傅把快递投递到楼下6楼住户帮忙代收,却遭到了邻居的拒绝。的确,我既没有楼下邻居的联系方式,连最基本的姓氏都不清楚,代收快递的请求显然有些无理和唐突了。

老城区令人怀念,但既回不去,也不想再回去。新小区大势所趋,舒适便捷,却陌生而冰凉。住在新旧交替之间的武汉,难道两头都是“围城”?

有没有可能鱼与熊掌兼得,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人做出讨巧的选择。我身边就有朋友把房子买在成熟老街区环绕中上规模的新小区。开发商也聪明,一出小区门外面就是热闹繁华什么都有,小区里面把基础设施和绿化搞好就行了,什么底商配套都不用费劲。

结果,不久前,这片老城区迎来大规模改造,周围全部拆光了,一到晚上,方圆几公里就只有这个新小区还有灯火。

住宅毗邻商街的思路似乎可取,但不考虑城市更新的节奏步调,也只能一时讨巧,并不长久。要让人的居住又新鲜又亲切,得从规划设计的根上来着手。

英国的规划师提倡用“场所精神”的概念改造老街。十八世纪时,英国政府特别将位于伦敦西部约两百公里处的巴斯设计成乔治王朝风格的城镇,温泉地也逐渐成为高级游乐区,社会名流常来此度假。整个城市建筑没有过高或过低,几乎是一致的。

巴斯城内除了原有的中世纪及18世纪乔治王时代极富特色的建筑外,仍有新式建筑出现,然而城市规划做得好,这些新式建筑总是很巧妙地融合在古老建筑中,散发出一种柔美的协调。

▲英国巴斯小镇

上周日,在汉阳物外书店举办的武汉万科RTKL设计师沙龙上,美籍华裔建筑师、美国RTKL建筑设计公司副总裁曹斌则认为: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并不是保留几栋老房子,而是将这座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建筑之中。

“我觉得一个好的城市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或者晚上的灯光夜景有多炫,而是跟城市里的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可能那些建筑都不重要,那些动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居住的社区里面是否有些很感性的东西能够打动到你,我觉得这个是最关键的。”

▲东京二子玉川

在曹斌看来,位于日本东京世田谷区的“二子玉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距离繁华的涩谷仅仅10分钟车程的二子玉川,不仅融合了大自然与都市景观,还有着大片的公园绿地和河川,视野非常开阔,可以欣赏到很美的日出日落。

“从二子玉川车站出来穿过Rise百货,步行10分钟就到了二子玉川公园,公园是开放型的,除了有一家非常特别的Starbucks,还有一些日式庭园,绿地和儿童乐园吸引了很多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来这里玩耍。不同年龄的人都很容易在这样的空间里自得其乐,而时光总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此次,由RTKL操刀的汉阳万科翡翠滨江商业部分整体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日本的二子玉川。翡翠滨江和RTKL能否承载“塑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保留社区的历史记忆,最终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活体验”的野心?让我们拭目以待。

text涂星

photo李鹏

老城区的拆迁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点击文末右下角评论

新朋友请扫上方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akf.com/wazz/158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