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心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发生认识论将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有显著的特征:1.感知运算阶段(0~2岁):只能触摸和观看,还不能推理。儿童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也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实验: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张纸遮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自我中心是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并进行简单的数数,尚不具备抽象运算思维的能力。著名的三山实验用于验证这个观点。三山实验: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儿童从模型的不同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让他坐在其中一边,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他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儿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布偶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并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有能力进行一些逻辑思考,但他们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局限于具体情境。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这个阶段儿童将获得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容积守恒实验。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六七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口径的大小,而六七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的口径这两个维度来确定杯子里水的多少。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具有三大能力特征: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和组合推理。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由于假设演绎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因此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总结一下,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只有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才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然就是网上的段子,家长教娃学习教到脑梗,而娃呢,依然学不会这道题
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势力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爬梯实验: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养育环境都相同,健康状况也一样。格赛尔让其中一个孩子T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艰苦训练了7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5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格赛尔让双胞胎中的另一个孩子C在53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更加有力,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7周,到了55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3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5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这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据此,格赛尔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为学习作准备的“准备过程”,也就是说,顺其自然,让儿童生理上准备好了再去参加学习,学得更快更好,还更想接着学。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大部分国家都规定六周岁才能上小学,因为儿童到了这个年龄才会对教育的感知、自理能力、注意力集中、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有一定的成熟度,生理心理都准备好了才能开始正式的学习。---总结的分割线---总的来说,少儿编程以及其他早教内容到底是不是智商税,首先要看孩子的思维发展有无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看家长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提前让孩子接触编程思维及工具,能让孩子在早期的及时反馈中对其产生乐趣,并以此为学习更多的动力,那就谈不上什么智商税;但如果仅仅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被各种培训机构洗脑、或因家长之间的攀比等,认为编程(或者奥数、或者各种其他的技能)是每个孩子现阶段必须掌握的技能,那阿韭觉得这就算是智商税了。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现在流行鸡娃,有的牛娃实在是太厉害了,皮亚杰的理论说2-7岁的儿童还不会抽象逻辑思维,可是那些牛娃奥数、编程都很会啊。对于这个现象,阿韭的观点是,首先,这些理论都不是针对个体的,不排除有真正智商超群认知发育较早的儿童;其次,很多所谓的会做题,是接受了大量的训练和练习的结果,是记住和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和认知发展水平不一定一致。说到底,这年头利用家长一知半解的“科技感”来制造焦虑实在是太常见了,其实在孩子爱玩的年纪,让他们通过对世界的自由探索,保持好奇心,耐心等待他们长大,更像是对家长的一个考验呢。不要过分焦虑,阿韭这边建议,鸡娃不如鸡自己试试呢。参考文献: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金花主编,p9-p10,p-p。
转载/免责声明:
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
本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