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5日--17日
第四届“智能·能源”四季论坛
中国·厦门厦门宾馆
随着新一代网信、量子、微纳、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人类文明继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之后,正在大步迈向智能化时代。回顾历史,能源结构变革是历次工业革命的底层驱动力量,展望未来,智能化时代对能源的需求是什么?世界会完全去化石燃料吗?瞄准智能化的能量、信息与物质融合的底层机制是核心科学问题吗?
当今国际社会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围绕“四深一极”构筑先发优势,强化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提升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和极地环境的能源获取与供给能力?如何依靠信息技术突破能效的热力学极限?能量存储的未来是什么?氢能的未来是怎样的?
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重大科学工程,到EAST热核聚变、FAST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学装置,大科学时代呈现出科研活动社会化、科学整体化、技术群体化的特征。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社会建制协作,在能源领域取得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关键技术的突破?能否找到能量、信息与物质的本质或起源?能否实现冷核聚变?能否构筑完整的能源学科自身的基础理论体系?
带着上述问题,兹定于年12月15日至17日,在“鹭岛”之城-厦门,组织召开第四届“智能·能源”四季论坛,广邀群贤,格物论道,集思广益,定义未来。
自年起,“智能·能源”四季论坛在北京、深圳、成都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来自能源、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机械、生物、中西医学、数学、系统学和哲学等十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发展观点、碰撞科学思想、跨界交叉融合,突破思维边界、打破常规共识、激发学术灵感,逐步形成了一个面向未来智能化社会发展目标,描绘人类美好生活梦想,探讨前沿基础科学与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的工作平台。
本届论坛依然聚焦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通过青年论坛畅想未来能源形态和应用场景;主旨论坛碰撞科学思想、探索颠覆性创新组织模式、定义未来能源的核心科学问题;圆桌论坛问道颠覆性能源技术的发展思路和创新途径等三个板块,旨在进一步汇聚多学科智慧头脑,转变创新的思维方式,颠覆创意的生成方式,共同探索未来之路。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
协办单位
天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华南理工大学
航天科技所
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论坛委员会
论坛荣誉主席:田中群院士
论坛主席:朱利宏、向勇
论坛执行主席:郑南峰、周伟
论坛副主席:刘勇、李泓、封伟、曹高萍、陈人杰、李国强
组委会主席:郭奇勋
会务组组长:李歆、陈松月、张金惠
会议安排
会议时间
年12月15-17日
会议地点
厦门宾馆
会议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虎园路16号
会议日程
主旨论坛
召开时间:12月15日
青年论坛
召开时间:12月16日
宗旨:瞄准“智能?能源”主题,聚焦新时期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大胆畅想未来能源形态、应用场景、能量存储形式、氢能未来,以及未来梦想能源产品。
圆桌论坛
召开时间:12月17日
备注:请有兴趣的专家们针对各个圆桌论坛发布的科学技术问题,思考并提出有关创新途径的设想,鼓励大家现场发言与演讲。
圆桌论坛一:能源与生命一体化
论坛报告
发布问题:
1、如何利用海洋生物在水下环境中原位、高效地提供能源?
2、如何高效利用生命体能量物质为嵌入式或植入式器件长期、原位地提供电能?
3、如何模仿生命体能量与物质和信息耦合的智能机制,构建高效、智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4、能否通过碳基大分子实现能源、动作、感知、计算、存储等功能一体化集成的分子器件?
5、能否通过合成生物学途径获得具有能量、动作和信息耦合功能的分子马达?
6、生命体内的信息感知、存储和处理是否存在量子机制?
7、能否借鉴生命体内的熵驱动过程,发展熵驱动的环境能量获取与利用器件?
8、如何模仿生命体中的微纳米限域空间中的物质输运行为,构建节能、高效、智能的微纳米器件?
9、如何模仿大脑的信号处理和传导机制,构建高效、节能的纳流离子信息系统新体系?
圆桌论坛二:能源与网络一体化
论坛报告
发布问题:
1、是否能找到激光与微波之外的第三种远距离高效无线能量传输手段?
2、如何在远距离(10km)条件下实现微波能源的高效聚焦传输?
3、无线能量传输急需解决哪些核心元器件技术?
4、能量与信息同传的最佳耦合方式应该是什么形式?
5、寻找多个迫切需要应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才能解决问题的应用场景。
6、如何建立能源网与信息网的跨域协同理论,实现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跨尺度融合与强实时交互?
7、如何构建全局全域智能协同控制与自主综合管理的能源互联系统,实现能量稳运行和快调度?
8、如何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和功能需求实现自主能源组网与自适应优化调控?
圆桌论坛三:能源与动力一体化
论坛报告
发布问题:
1、封闭式和开放式储能器件实际可实现的能量密度最高能有多高?考虑循环性、倍率、高低温条件下,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能有多高?
2、针对深空、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该如何设计储能器件?
3、最高工作温度下的储能单体与集成器件工作温度能到多高?
4、最低工作温度下的储能单体与集成器件工作温度能到多低?
5、如何实现全寿命周期电池状态的智能感知?
6、如何精准预测储能器件的SOH,SOP,SOE和SOC?
7、在给定的能量密度下,从动力学极限考虑,电池的最高持续功率密度与脉冲功率密度能到多高?
8、如何解决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性和电芯产热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设计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圆桌论坛四:能源与信息一体化
论坛报告
发布问题:
1、能否在电子层面建立能量状态和信息状态的内在联系?
2、能否借鉴生命体的熵驱动过程,发展熵驱动的低功耗信息计算器件?
3、能否在分子层面实现能量和信息的统一载体?
4、能否从多尺度实现对能量的精准设计和性能演变预测
5、熵主导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否可以携带巨量信息?
6、我们离数据驱动的能源材料逆向设计还有多远?
7、能源系统信息化是否可以显现智能自适应、自调修复?
8、能量存储过程的可逆性和量子计算的可逆性是否存在内在关联?
圆桌论坛五:能源与结构一体化
论坛报告
发布问题:
1、如何发展支撑能源与结构一体化的交叉学科理论体系、仿真设计方法体系和先进制造工艺体系?
2、能源材料与结构材料的电子结构、分子或晶体结构的要求是否存在本质矛盾,能否找到协同优化的共性特征?
3、材料/器件的力学特性与电学/电化学特性如何协同增效?
4、如何根据环境特点,通过结构设计实现多模态能量的获取、集成、存储与应用,颠覆传统单一能源利用模式?
5、如何通过先进结构设计增强能源器件的载流子产生/分离与传输、传质传热、电化学反应等的动力学过程?
6、能否找到能源与结构件多尺度一体化集成的新模式和新工艺?
7、能源与结构一体化器件/组件的疲劳损伤如何规避或修复?
8、仿生结构与功能(变形变色变温等)是否是能源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新的突破口?可否实现先进能源系统与功能集成器件的设计?
9、轻质高强结构化电池和柔性/可拉伸储能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如何突破?
10、在海洋、空天、极地、信息等场景下,能否找到能源与结构一体化的技术新形态和应用新模式?
注册报名
1、参会费用
本论坛不收取会议注册费,提供自助午餐,交通住宿自理。
2、注册报名
参会请扫以下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