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乍暖还寒,干燥少雨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会乘虚而入,有利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的发生和传播
其一,春天是冷暖气团的过渡时期,北方冷空气的势力还很强,导致春天多风的天气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人也就觉得更加寒冷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当气温在0℃以上时,如无风时为10℃,若是3级风刮来,使人感觉气温只有5℃,在5级风时,人会感到气温像0℃一样;而当7级风时,人就会感觉和零下3℃时相同通过上述实验,说明了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这种看起来似乎天气暖和了,而实际上人们仍感觉相当冷的情况,在初春季节尤其明显
那么应采取什么措施呢?其实就是防寒保暖气温变化是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寒冷时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由于春寒、温度低,体内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导致脑血管意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室温最好保持在16℃以上,睡眠时盖得稍厚一点,以不出汗为原则;衣服不要脱得太快要多饮茶、多喝姜汤和食用菌汤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以防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在黑木耳中含有一些防血液凝固的物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迅速凝固香菇等含有香菇嘌呤碱,可降低或抑制胆固醇吸收(.:叉叉)
有鉴于上述原因,春天除了防止风邪伤人,亦需要防寒古语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人们当心春天里的“冬天”这与月平均气温、气压与相对湿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大气中温度和相对湿度低,气压高,气候干燥,体表蒸发快,体内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液黏稠度就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加之血管收缩的时间相对延长,故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等
第二,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热量几乎全部来源于阳光,但空气直接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很少原因是阳光的能量首先被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再由地面将热量传送给空气所以,白天越是靠近地面,空气温度就越高冰雪冻土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得也早一些但其融化时又需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使得地面温度不可能上升得很快,以致使人们仍然感到寒冷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