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IND(investigationalnewdrug),单从字面上理解一般是指尚未经过上市审批,正在进行各阶段临床试验的新药。但在实际应用中,IND(美国)或CTA(clinicaltrialapplication,即临床试验申请,欧洲)已成为药物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的代名词。IND可能是一个临床试验,也可能是序贯的一组临床试验,以获得相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IND首先要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应有足够的动物安全性数据及前期探索性研究数据以保证受试者不会承担过度的风险;其次,IND需证明新药对某适应证的疗效及安全性,应获得充分的、以人体为对象的、设计合理和实施良好的临床试验数据;第三,涉及IND的法规系统、伦理体系和科学方法及必要的管控措施是降低风险的根本;第四,IND过程并非仅是申请人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博弈过程,而是涉及申请人、临床研究者、伦理委员会、社会保障体系、专家委员会、药品监管审评部门乃至受试者等各方的工作和责任承担。
在我国,创新性药物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IND机制尚不完善。涉及IND的机制包含了申请人研究与举证的策略、监管机构评价与决策的逻辑以及其他参与者在研究与评价中的作用、管理和介入时机等。近几年来药品审评中心(centerfordrugevaluation,CDE)对IND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相继探索出一系列制度规范、研究评价策略等,如审评规范(goodreviewpractice,GRP)、基于问题的沟通交流和临床试验登记制度,同时在审评机制方面,建立了针对性的IND通道,配置优势资源保障创新。
新药评价的灵魂在于综合评价,基于临床、药理毒理和药学等各方面的信息作出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的整体评价,并非各专业的简单拼接,而是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决策机制。在整个综合评价过程中,不同审评人员在知识结构、信息获取、风险识别与认知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面对大量的技术信息和考虑方面,需要一个呈逻辑的、结构化的思考模型,将不同专业的技术信息和技术结论有机整合。
2.IND综合评价的逻辑结构
IND综合评价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背景信息或评价信息,其中伴随着成药性评价。
2.1.注册申请的背景信息
IND申请需考虑的背景信息包括4个主要部分:①化合物的结构来源,②药理学分类,③国内外同类药物研究/上市现状,④申请项目的基本状况等。其中,结构来源主要分析化合物是全新结构、已有母核的结构改造还是已上市药物的成盐或成酯等,药理学分类主要结合申请人提供的研究信息判断其为新机制新靶点还是已有成药的作用机制或靶点。从以上两点可对其成药性与风险性作初步判断,例如全新结构、基于新机制新靶点的化合物,其所隐含的开发风险远高于已上市药物的成盐或成酯,其成药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2.2.目标适应证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新药开发的目的,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增加药物的可及性,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解决现有药物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目标适应证,包括流行病学证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目前已有的治疗手段及其不足、目标适应证药物研发趋势与经验。
2.2.1.了解目标适应证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重点考虑目标适应证的疾病特征和流行病学证据、现有的诊疗指南与该适应证领域的医学实践状况,判断药物治疗是否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临床需求的强度。既要了解国际现状,更要强调国内的实际情况,因为某一适应证特征有可能存在重大的国内外差异。
2.2.2.药物研发趋势与经验获取充分的同领域药物研发趋势和成功/失败的经验信息。一方面需要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