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是给考生们的备考带来了巨大困扰,今天靖靖帮助大家总结了教育心理学三大模块34个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教育心理学三大模块34个知识点整理01.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0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03.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04.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
(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
(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
(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
(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05.初创时期
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6.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07.俄国的乌申斯基
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
08.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
09.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
(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和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
(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0.中国古代心理学的起源
中国心理学的起源:孔孟荀墨等
11.中国近代的心理学起源
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2.廖世承
廖世承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3.陆志
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14.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15.心理发展阶段的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1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17.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显发展;
精确性提高;
概括性更强。
18.中学生记忆发展
中学生记忆发展。
(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19.初高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和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
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具守恒性。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22.皮亚杰: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物理经验指个体通过与物体打交道而获得的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是从物体特性中直接引出来的信息。
逻辑数理经验不是基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动作,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里的知识,是逻辑数理知识。
2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丰富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25.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26.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24个月);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
(7)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
28.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9.智力
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其中,其核心成份是思维能力。
30.俄国的乌申斯基
(1)比内-西孟表;
(2)斯坦福-比内量表;
(3)韦克斯勒
斯坦福比内量表的公式: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韦克斯勒
IQ=+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31.智力的构成
(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知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
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的结构。
32.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年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33.多元智力理论
(美。加德纳)。七种不同的智力;
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